如果解決了高音問題,每當唱高音時,就會覺得很舒服,聲音得到了解放,感到很自由,會感到豁然開朗。
最后要說明的是,在聲區統一方面要求做到的歌唱方法的統一、聲音位置的統一以及音色的統一等等,是相對而言的。高中低三個聲區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音色上都是有一定差異的,否則就沒有高中低之分了。例如聲音的位置,即面罩共鳴的感覺,相對而言就沒有高聲區那么明顯,但不能因此就認為高聲區與低聲區的聲音不統一。所以只要做到各聲區的聲音相對統一,才符合歌唱的原則。
民族聲樂也如此,也是該放松的地方放松該收緊地方的收緊,但在民族聲樂中,有時在特色風格需要的情況下,也會有諸如氣息淺,白等特點。
西洋聲樂聲區銜接方法的介入,使我國民歌的表現力更加豐富,使歌者能駕馭難度更大的作品,也使作曲家少了很多顧慮,因此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建立良好的聲區銜接,尤其是中高音聲區的銜接對歌者的意義是相當重大的。
三 在借鑒西洋聲樂聲區銜接方法的同時,怎樣體現我國民歌風格特點
前面敘述了諸多民歌演唱中借鑒西洋美聲來發展我國民歌聲區銜接的方法經驗,但是,如何在借鑒良好方法的同時,怎樣保持我國民歌自己的特色特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謂民歌,為本民族歌唱的聲音才是民歌,因此,一定要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特點。那么,如何建立既有西洋聲樂特點又帶有民族風格的聲區銜接呢?下面,闡述幾點。
前面說過西洋唱法的呼吸,在這一點,美聲和民族應該是相通的,有時,為了體現一些我國民族民間的特色演唱,更要求民歌演唱者有良好的呼吸,并良好的保持。但是,民族唱法中,更要求歌者清晰的咬字,有時為了表現一些特殊的場景風格,要求歌者依據一定的情況來淺吸氣、小腔歌唱,有時甚至會需要美聲中忌諱的“白”。例如,在山西民歌《大紅公雞毛腿腿中》一大串快速的道白,就很要求這一點。聲區的銜接也如此,在民歌演唱中,更要求歌者在聲區銜接時痕跡小,這樣才能體現我國民族的特色。
總之,當今民歌演唱中良好的聲區銜接的建立是中西聲樂發展的共同結晶,只有取其之長、避其之短才能使其發揚光大。
參 考 文 獻
(1)《民族聲樂的發展和提高》—湯雪耕,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04期01版
(2)《民族聲樂理論教程》—孟新洋,柯琳,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3)《多多的實踐,大膽的創造—對唱法問題的一點意見》—趙沨,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01版
(4)《以我為主,融化其他》—李桂林,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07版
(5)《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鄒本初,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01版
本文作者俞雷,系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王廠中學教師。
轉載本文時請注明來源于中音在線,請勿將本文用于商業用途。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