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此之中,燦爛的民族音樂更是色彩斑斕,耀眼奪目。歷史悠久、絢麗多彩的民族音樂是我國各族人民生活的體現、思想的表達,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有如一顆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歷史的舞臺上。在眾多的民族樂器中,二胡的發展歷史可謂短暫,遠遠不如笛、簫等。但自唐宋以來,它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發展至今,它已成為世界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千百年來,由于時間的推移、地域的劃分、時代的發展等一系列的變化形成了大量不同種風格的二胡作品。所謂音樂風格就是指音樂作品所表現的主要思想特征和藝術特征。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更淋漓盡致地表現音樂。那么怎樣掌握各具特色的二胡作品,敲開風格的“大門”,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品
從哲學普遍聯系的觀點來說,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二胡作品當然也不例外。當我們拿過一首作品,首先必須對它有所了解,不應盲目地去演奏樂譜。這里的“了解”不只是力度,表情術語……更重要的是它的背景,其中包括作品產生的時代、作曲家的生活經歷、藝術道路、創作個性以及作品的創作意圖。這些才是作品的“根”。另外,我們還應該了解作品的“雙重性”,即地域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地域性,就是指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地理環境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樂曲。我國民族眾多,各有各地的方言、各地的民歌、各地的地方戲曲!耙环剿琉B育一方人”,同時也為二胡作品的創作提供了多樣化的地方音樂素材。例如:江南的語調柔和,自然環境優美,它所形成的音樂都有著細膩、柔和的特點;那么相對于南方來說的北方音樂,由于北方人的語言粗獷、性格豪爽,那里沒有江南水鄉的秀雅,但卻有冰天雪地的北國風光,這便形成了剛勁、有力、豪放的北方音樂風格。所謂時代性,它是指不同的樂曲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所突出的時代意義。例如,有控訴了黑暗舊社會的不平等,憧憬著美好未來的;也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激勵人們永遠向前的。它所反映的是時代的脈搏,時代的精神。
從“雙重性”來說,任何一首作品都有其地方風格,而這種風格又離不開與時代性相結合;反過來說任何一首時代性的作品都呈現出其地域上的風格特征,所以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們在了解作品時一定要注意地域性與時代性的相互結合,忽略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表達樂曲的內涵。以《二泉映月》為例,從題目上看是在寫江蘇第二泉的優美景色,感覺寧靜、優美,但作者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樂,以樂言志。向我們展現了他飽經滄桑的一生。從地域性來看,作者華彥鈞是江蘇無錫人,此樂曲具有濃郁的江南韻味,樂句中也呈現著江南小調的色彩及細膩的演奏技巧。從時代性來看,當時阿炳所處時代是軍閥混戰、日寇入侵的戰亂時期,政局腐敗、民不聊生。作為社會最低階層的民間藝人,他的一生是痛苦凄涼的,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卻表現出了寧折不彎的堅強性格,向黑暗的社會提出控訴,他是處于階級壓迫、民族壓迫之下的反抗精神力量的代表。這首作品蒼涼中見挺拔,凝靜中見剛直,蘊含著大氣樸實的美感,有強烈的時代意義。所以,我們在學習這首作品時既應抓住作者的心理,又不能忽視江南地區所特有的風格,注意兩者的相互統一,這一點對于表現作品的完整性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