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抓住特色
在已經了解作品的前提下,我們還要對作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看它具有什么地方性的特殊技巧、特殊的語調和特殊的旋律線條,這些都是構成區域性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掌握這一點,筆者認為最有效、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多聽、多唱。演奏二胡也應像說話、唱歌一樣,有呼吸、有語氣、有各種表情,無論是活潑、歡快、委婉、優美的樂曲都表現出一定的內容,即使是最簡單的幾個音也是有生命的,有的堅定有力、有的輕捷跳躍,一定要表現得地地道道、有聲有色。只有“心聲相融”,才能掌握作品中的樂感和旋律的起伏流動,從而得到最美妙的“聲”。
大多數二胡作品都是與我國的民間音樂相聯系的。有的來源于某地區的民歌;有的來源于歌劇或地方戲曲;還有的則與民間說唱有關。因此,多聽、多唱與其相關的音樂材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樂曲的源頭,還可以豐富我們的大腦,有益于我們掌握各地區的音樂的特點,并富有歌唱性地去演奏。以《江南春色》為例,這是一首有著濃郁韻味的江南樂曲,此曲向我們展現了山清水秀的江南美景。受當地民歌風格的影響,它的旋律線條仍逃不出江南音樂的柔美細膩,再加上其地方特有的潤腔風格,使樂曲獨具特色,讓人耳目一新。筆者建議大家多聽、多唱一些江南的民歌,像《茉莉花》、《無錫景》、《姑蘇風光》等,這會使你更加確定地去表現美好的江南景色,這也是地域性風格相統一而形成的。再如《豫鄉行》、《河南小曲》,它們都是中州地區韻味較濃厚的樂曲,其中借鑒墜胡的大幅度懸腕滑揉手法,這種滑揉要求滑動速度快、幅度大、有強音頭,且持續不松勁,要表現得粗獷、豪爽,以表現河南人民豪放的性格。另外,其旋律俏皮、詼諧、流暢,掌握這一類型風格的樂曲,我們也要多聽一些河南地區的音樂素材,多唱河南墜子以及豫劇中的唱腔,了解其音樂的語匯。例如:《花木蘭》、《穆桂英掛帥》中的片斷等等,模仿其唱腔去演奏會使我們輕松地掌握河南地區這類個性音樂的特點。在大量的二胡作品中,由歌劇中的片斷改編而咸的也是屢見不鮮。例如:《紅梅隨想曲》的主題音調來源于歌劇《江姐》中的《紅梅贊》,這首作品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并以四川民歌基調為主,廣泛吸取了川劇、婺劇、越劇、四川清音、京劇等各種風格語匯加以創作而成,有強烈的戲劇性,又有優美的流暢的歌唱性,它保留了原歌劇的音樂風格,所以多唱《紅梅贊》會使自己真正地了解“紅梅”的精神,以及全曲的主題。再如:《洪湖人民的心愿》,它源于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它也保留了原歌劇的風格,是音樂創作中聲腔器樂化的一種嘗試。音樂旋律更近于歌唱,因此更有必要去唱,去了解湖北音樂的風格。此外,還有內蒙風格的樂曲,它借鑒了馬頭琴的小三度顫音,以表現大草原所特有的風味。《賽馬》、《奔馳在千里草原》,就是其特色的代表;還有集壓弦和墊指于一身的陜西風格的墊指壓滑、秦腔地區的游移音……廣泛了解這些特色,有利于我們分析不同種風格的作品,更好地表現音樂。對待國內的作品是這樣,對待由國外音樂移植而來的作品也應該是這樣。例如:《卡門主題幻想曲》,它來源于歌劇《卡門》中的詠嘆調,對待此類作品,我們更應多聽、多唱,去找找西方音樂的風格特征,這對我們來說更是受益匪淺的。
由此可見,多聽、多唱,對于我們掌握不同種風格的作品是百利無一害的。科普蘭說過:“廣泛傾聽各種類型不同的音樂,一方面可以增進對音樂的愛好與興趣,同時還可以從音樂作品的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鑒賞能力。”這也可以鍛煉我們在眾多的作品中鑒別各具特色的風格特征及表現手法,在共性中找出個性。從中,我們還可以得出一個規律:產生于不同時代的作品,在表達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音樂風貌;同一時期或相近時期產生的音樂作品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音樂風貌。所以說,要掌握多樣性風格的二胡音樂,應該培養自己聽、唱的能力,學會找其特點,找其規律,使音樂表現得更加具有“風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