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養情感
音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是人們情感的凝聚。在二胡的演奏中,技巧固然重要,沒有技巧的演奏就像沒有翅膀的鳥、沒有輪子的車,寸步難行。但有了過硬的技巧,卻缺乏感情的投入時,那音樂也是一樣的蒼白無力。因此,任何一首作品都應從意境著手,以情感為切入口,這樣符合藝術審美活動的規律。音樂的兩個更為重要的特點:一個是“聲”,即音響;另一個是“情”,即“情感”,兩者缺一不可。成書于漢代的《毛詩序》中說:“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可見,情感在音樂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培養情感首先要為自己創設情境,這是“情感化”的基礎和前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累各種類型的素材,為情感的演繹作好充分的準備。積累素材的途徑很多,例如:多看電影、戲劇、舞蹈……積累各種豐富的圖像,并在情節中感受音樂,了解每個地區的風土人情,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使這些事和像與你的情感相結合,這是培養情感的第一步。其次,要培養自己的想象能力。每首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情緒,特定的圖像畫面。創設了情境,我們可以融身于事,融情于景,在聯想中產生共振,情發于其中而產生共鳴,想象一切可感知的因素是表現作品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例如:《空山鳥語》是一首技巧性較為突出的樂曲,重在突出畫面與意境,它向人們展現了“空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畫面,空曠的山,清脆的鳥鳴更是動與靜的完美結合,在想象中演奏此樂曲,會發現其別有一番風味。再以《葡萄熟了》為例,它描寫了新疆葡萄園里的豐收景象。一串串可人的葡萄訴說著新疆人民的辛勤勞動,一幕幕忙碌的場景表現著又一年豐收的喜悅。伴著舞蹈性的節奏,想象豐收的喜悅,會調動你每一顆律動的細胞,使你在輕松愉快中表現那種收獲的美好。這可見想象的重要性。沒有想象,不會有“莫扎特的作品是永恒的陽光”“貝多芬是矗立的高山”“巴赫是小溪,是大海”,乘著想象的翅膀去演奏,去理解,讓心中有詩情,眼前有畫意,流淌在我們指尖的音樂也就充滿了生命的靈氣。
培養情感還要高屋建瓴。一棵小樹之所以有一天長成參天大樹,根系不但要扎得深,還要伸得廣。除了在情境和想象上著手外,還應在文化藝術修養上不斷完善自己,使自己擁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這是堅定我們藝術道路的核心與關鍵。
總之,情感是我們渡水的飛舟,登天的云梯。但豐富的情感不是一天能形成的,它需要我們從學習和生活中去點滴的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河。”只有日積月累,才會使自己的感情豐富,情思細膩,才能成熟地去體現美感,體現風格。從中我們還可以挖掘出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蘊含的豐富內涵。邁著富有情感的腳步,你會發現二胡音樂的魅力之所在。
掌握二胡作品風格的方法是多樣化的。筆者認為綜上所述的三個方面,即:了解作品,抓住特色,培養情感是我們敲開風格“大門”的關鍵,它有助于我們去認真的思索音樂、學習理解音樂、走進音樂、演奏音樂,從好的作品中去獲得對二胡音樂的最大興趣。地區風格的“個性化”是二胡作品尤為突出的特征,豐富的“個性化”又來自豐富的音樂內容。用我們對音樂的極大熱情去演繹音樂,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去熱愛和深入學習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扎根于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厚土壤來進行新的創造,用我們手中的“二胡”去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