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SergeSergeyeviChProkofiev,1891—1953)是20世紀蘇聯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與指揮家,1947獲“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人民藝術家”稱號。1891年4月23日生于俄國烏克蘭山區的伊卡特利諾斯拉夫省松佐夫卡村,1953年3月5日卒于莫斯科。他一生共創作了七部交響曲,《第七交響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交響樂作品之~,同時也是他創作的最后一部大型音樂作品。該作品創作于1951年底,是普羅科菲耶夫(以下簡稱普氏)打算為兒童廣播電臺寫的一部交響樂,作品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和活力,是一部非常誠摯抒情的交響樂,因而也被稱之為“青年”交響曲。1952年10月11日,由全蘇廣播樂團演奏,薩莫蘇德指揮在柯隆音樂廳首演。1957年4月,當列寧獎首次涉及到文藝領域時,《第七交響曲》首次榮獲這一蘇聯文藝的最高獎賞——列寧獎金。
對第七交響曲》在歷史上始終伴隨著不同的評價。有人認為它過于簡單,甚至說它是“非交響樂”的范例,如對普氏的天才衷心贊佩的奧林·唐斯就稱“《第七交響曲》是一種后退而不是一種進步”。而蘇聯評論家則認為它是一部爐火純青的杰作,如肖斯塔科維奇在1952年11月12日的《蘇聯藝術))上寫道:“《第七交響曲》真正是生活歡樂的、抒情的,它以自己清晰與光明的內容與非常新穎的和聲語言使人感到高興……我祝你再活1O0歲來創作。聽一首像你的《第七交響曲》這樣的作品讓生活變得更容易而快樂。”[3]然而,無論對該作品如何評價,各種不同流派的音樂家都為這部作品誠摯與溫暖的情感而崇拜。賦予交響曲如此魅力的是《第七交響曲》將古典主義的形式和浪漫主義的內容相結合,在創作手法上將雅與俗、革新與繼承、現代性與易解性完美的統一起來,融抒情性、民族性、創新性為一體,從而使作品具有寬泛性的創作理念,這種理念也是現代音樂藝術發展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創作方向。
一、《第七交響曲》的基調——抒情性
“普羅科菲耶夫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抒情性”,這幾乎體現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普氏曾把他的創作發展歸納為幾條線:即,古典的線、創新的線、運動的線和抒情的線。其中“抒情的線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或者說到較晚才受到人們的注意,后來我對它越來越重視了。”成熟時期的普氏那種獨特的抒情風格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第七交響曲是這個時期抒情作品的杰出代表。它繼承了《古典交響曲》在傳統中追求創新的優美的抒情性所奠定的美學基礎,即構思嚴謹、結構清晰、語匯凝練,從而使該作品具有古典主義的形式和浪漫主義的內容,成為一部誠摯抒情的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