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腔·韻——談貴州苗族“飛歌”的藝術特征
錄入時間:2011/12/28 16:34: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盧清麗
(廣州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副教授)
內容摘要:
苗族是我國一個歷史悠久且能歌善舞的民族,它有著非常燦爛的民族音樂文化。“飛歌”作為該民族民歌中的一種典型文化形式,萌生于山間且體現著苗族人民的喜怒哀樂,生動形象地反映和記錄了不同時期苗族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感情等風貌,是該民族文化與精神的載體和積淀。
關鍵詞:苗族 飛歌 藝術特征 演唱技巧
苗族是具有豐富民族藝術與歷史文化的少數民族之一,擁有著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而在苗族民歌中苗族飛歌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與個性,它在苗族音樂中是一種重要的抒詠性山歌種類,具有代表性。作為苗族民族音樂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苗族飛歌近幾年來受到學者和專家們的普遍關注。苗族飛歌是屬于苗族一種很古老的歌腔。是苗族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創作的一種將音樂與苗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它在湘、鄂、黔、川四省交界的苗族地區得到廣泛流傳,深受苗族和其他各族人們所喜愛。它的曲調十分悠揚動聽,演唱內容非常豐富,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它蘊含著該民族的精祌文化內涵,從而經久不息地綻放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 “飛歌”的演唱形式
飛歌,苗語稱為“HXak Yangt”,主要流行于貴州臺江、劍河、凱里等一帶,是苗族人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表演和演唱的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它反映了苗族人的生產生活習俗和思想感情。
飛歌是苗族人民最為喜歡的歌種,在苗族聚居地的山間田野到處都可以聽到傳來的山歌,苗族人們會不由自主的把飛歌的旋律融入到各種各樣的場景。比如:劃龍舟、過苗年、送客、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者男女表達相互間的愛慕之情等。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歌唱美好新生活、歌頌黨和勞動人民的領袖更是成了飛歌內容的首選,所以飛歌是苗族地區的母歌,魅力與影響巨大。
1、多樣性:在苗族,人人都愛唱歌,人人都會唱歌,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有獨唱、齊唱、對唱、重唱、也有簡單的多聲部形式,有的地區還分為高腔山歌與平腔山歌。
2、浮動性:它是相對固定型而存在的一種音的表現形式,對音高與音程結構的控制存在著模糊的概念,常常不是用現在通行的記譜法可以將它記得下來,只有用閑雜通行的記譜法記錄,因為他存在著一定的即興發揮,所以浮動性的這一特點正是"飛歌"的韻味與魅力之所在。
3、裝飾性:即是說除了可以明顯聽出的單倚音、雙倚音、三倚音等裝飾音之外,在音的浮動性的基礎上,每一音實際存在音頭、音身、音尾三個部分。音頭可能出自音身的上方小二度、大二度、大三度甚至純四度而到達音身,在到達音身以后都習慣有一個小二度或大二度的音尾,一些收腔音的音尾是寬音程。另外,在速度徐緩時值較長的某些樂匯中,上行“3”到“5”的小三度的連續前進,下行“3”到“7”的連續前進,構成音勢的增長與退落,可以說這種裝飾型表現形式是運用在歌唱中的一種夸張手法的結晶。
二、 “飛歌”的演唱特征
1、腔的特征
多數情況下,飛歌的演唱具有一定的特征,有起腔、正腔、甩腔。
開頭往往以一個短小的襯聲“呃”或“呃依”作為引子(也叫起腔)緩慢而悠長,以獨特的起音開喉引出正本。中間是托音,托音漸漸升高并加長(也叫正腔),曲式上稱為結構的本體,開始整首歌曲的陳述。最后結束在收腔上(也叫甩腔),常以強而有力的“喔吼”、“喲”或其他甩腔結束。如譜例《豐收歌》:
襯詞“呃”作為引子,演唱者以高亢有力的起腔拉開整首歌曲的序幕,接著到了正腔“滿山一遍黃……,”是整首歌的主題部分,歌者以喜悅之情歌頌美好時光。最后結束在收腔“咧哪”上,表現出收割者那滿足的心情,同時也是對全曲的一個情緒總結。苗族飛歌節奏的快慢與音的長短大都有固定的格式和固定的記譜方式,但是勞動人們在這些原有的格式上進行即興發揮與創作成了苗“腔”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