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音樂
錄入時間:2012/3/14 23:24: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中國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頌佛”作用。《法華經·方便品》云:“歌唄頌佛德,乃至一音,皆已成佛道!
形式有聲樂和器樂等多種。聲樂主要有:1、獨唱,由維那擔任;2、領唱和齊唱結合,即由維那唱上句,僧眾唱下句:3、齊唱;4、輪唱。
聲樂曲調的格式主要有四種,即贊、偈、咒、白。贊,用于頌佛之功德,如三寶贊、得贊等,其詞多為長短句式的詩。偈,用于頌揚佛教教義,如凈三業偈、沐浴偈等,其詞有四、五、六、七和九言的句式,在曲調上除了用上下對句外,一般常以四句為一樂段。咒,是密語或真言,如灑凈真言等,其詞的格式變化甚多,曲調比較活潑。白,除直白外,其他如梵白、書聲白、書梵白、道腔白等都帶有音樂旋律,與散板吟唱十分相似。
器樂訂演奏曲牌。各地各派寺院用的曲牌不盡相同,如江蘇地區用十番鼓,山西五臺山用八大套,北京有智化寺的京音樂等。
佛教常見的主要儀式有朝課、晚課、佛誕祝儀、懺儀、放焰口及水陸法會(水陸道場)、戒壇儀式等等。其中禪門日育是比丘每日在寺院中早晚必做的功課,音樂并不復雜,而且各地較為一致。放焰口和水陸法會規模較大,費時較長,有的還有情節內容,其音樂和舞蹈、誦白的結合安排都有一定的水平。音樂旋律有的莊重,有的活潑,有的凄厲,有的熱情,隨儀式發展而變化。如放焰口,據傳有九板十三腔,不同的唱腔旋律有幾十種,因此,放焰口的音樂結構實際上相當于一出音樂清唱劇。水陸法會的規模更大,主要盛行于江浙一帶和臺灣等地。
演奏使用的樂器,自明代起,在早晚課誦、祝圣等宗教儀式中,著名寺院都較統一,即只用經書中稱之為法器的打擊樂器,如磬、引磬、木魚、鐺、鉿、鐘、鼓等。在其他佛事儀式中,特別是民間應赴的佛事儀式,各地應用樂器不全相同,各有地方特色。除打擊樂器之外,吹管樂器有管子、笛、笙、嗩吶、昭君等。也有采用絲弦樂器的。
源流 佛教音樂源于印度。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樂甚盛。后隨佛教傳入中國內地。當時稱為梵唄;垧ǖ摹陡呱畟鳌吩疲骸疤祗梅剿,凡歌詠法言,皆稱為唄。至于此土,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贊則號為梵唄。”義爭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云:“初出家者……即須先教頌斯二贊,無問大乘、小乘,咸同遵此!弊苑鸾涕_始傳入至三國時,來自印度、西域的佛教音樂。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竺示蘭、迦時摩騰、支婁迦讖、支謙、康僧會、帛尸梨蜜多羅、有“胡唄三契”和“高聲梵唄”;支曇 有“六言梵唄”;鳩摩羅什作十首偈頌,贈沙門法和。《隋書·音樂志》載:呂光等滅龜茲,因得龜茲樂“于闐佛曲”。贊寧《高僧傳·讀誦篇》云:“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諷通”,慧皎《高僧傳》卷十三云:鳩摩羅什“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把竺法蘭、康僧會、鳩摩羅什等奉為梵唄傳入中國的鼻祖。
發展 印度佛教音樂在漢地流傳中,因漢、梵語音不同,曲調難以通用和接受,“梵音重復,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為了便于弘揚佛法,為廣大信徒所接受,音樂遂“改梵為秦”,用中國的音調來配唱漢譯經文。相傳最早改梵為秦的是三國魏曹植!斗ㄔ分榱帧费云溆昔~山時,聞空中梵天之響而“制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之諷誦,咸憲章焉”。魏晉間的佛教出現了與印度佛教音樂相異的形式,由中國人創制的佛教音樂,可視為中國佛教音樂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