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調記譜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首調唱名法”。這種記譜方法在五線譜與簡譜兩種記譜中都得到運用。目前在我國揚琴演奏中主要采用簡譜首調記譜。這種記譜法同時也是我國其它民族樂器廣泛運用的一種記譜方法。這主要因為在民族樂器的演奏中,簡譜首調記譜法對于把握五聲性音樂的調式特征、理解樂曲的民族韻味以及發揮民族樂器獨特的演奏手法都體現出一定的合理性。不過,隨著世界音樂文化更密切的交流,現代作曲手段的復雜多變,揚琴音樂也從單一的調性領域進入了多調性、多調式交替并用的廣大空間。轉調手法的頻繁,使得習慣于過去傳統曲調單一調性的傳統型揚琴構造和近似于’作坊式”的調音方法,以及簡譜首調記譜方法都處在一種尷尬的境地之中。可喜的是,近些年來揚琴在構造形式、音位設置和音域拓展等方面已取得了突破的進展。目前我國普遍采用的新型變音402型、501型、81型揚琴,將音域擴展到了約五個八度,音位排列也’逐步半音化。這些新品種的問世,無疑對于豐富揚琴的表現手法,解決轉調過程中臨時調整某音位,造成音高不準等問題,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但要從根本上解決楊琴的轉調和變音問題,記譜方法的調整與改革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
一、簡譜首調法在揚琴演奏中的局限性.
1.簡譜記譜法造成揚琴相對固定音位的模糊.
簡譜在區別音的高低時,運用的是在各音符上下方加小圓點,以表示音高變化。由于簡譜只有七個不同的音位符號,即“1234567”,一般轉調時,除了在樂曲前面標示“1:C,1:D,……”以外,在記譜上毫無差別。在此,C調的低音“1”與G調的低音“1”是同一個概念。音組的不同、音區的差別以及各音區之間的特色,在演奏者眼里是不存在的,起碼是引起一定程度上的混淆。這種現象,無疑造成了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在音樂表現上的局限性。
2.簡譜記譜法造成轉調概念的混淆
由于音樂表現上的需要,許多揚琴曲都存在轉調,尤其在樂曲的展開部,轉調更加頻繁。對于演奏者來說,盡管音符符號一樣,但不同的調必將導致揚琴音位的改變。在此,演奏者必須迅速轉換音高位置和調性概念。這種記譜音位的’相同”與揚琴音位的“不同”,造成了演奏者思維的混亂,往往使演奏者在一種極為矛盾的窘境下來調整自己的感覺,不僅給演奏者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也難以很恰當地表現樂曲內容。
3.簡譜記譜法與其它理論課程的教學不同步
在我國音樂、藝術院校以及師大音樂系的基礎樂理與視唱練耳調查中,均采用五線譜記譜方法教學,簡譜記譜只作為輔助手段。這不僅因為五線譜記譜是世界音樂文化交流的“通用語言”,在記譜方法的科學性上,也比簡譜更準確與合理。例如斷奏符號的記法在五線譜一般均為三種形式:
這三種符號的演奏特點在五線譜中均能明確的表述出來。而簡譜只能采用第一種符號,第二、第三種符號由于和簡譜的高音點相混淆而無法采用。諸如此類的“遺憾”還很多。為了與理論課程教學相一致,記譜方法改革也勢在必行。
二、五線譜固定調記譜方法運用的必要性
固定調記譜方法,即所謂“因定唱名法”。這種來自于歐洲的記譜方法,目前已成為世界音樂文化交流中所共認的音樂語言。揚琴雖屬外來樂器,但經過幾輩揚琴藝人和當代揚琴演奏家的努力改造,這種樂器已深深地印記著中華民族的特征,成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中的重要角色。為了適應現代音樂發展的需要,為了使我國揚琴藝術在世界音樂的舞臺上,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輝,在揚琴演奏中運用五線譜固定調記譜法已是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