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在歷時一個月精彩紛呈的演出、展覽、文藝活動中終于落下帷幕,11月16日,其閉幕演出選擇了交響芭蕾《貝多芬第九交響曲》,110位舞者、80人的交響樂團和80人合唱團,共近300人的恢宏陣容,可謂分量十足。由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日本東京芭蕾舞團、上海歌劇院合唱團、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聯袂出演,由指揮家湯沐海執棒,女高音歌唱家黃英、女中音歌唱家楊光、男高音歌唱家魏松、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擔任領唱。合唱、交響、舞蹈融匯在一個舞臺上、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令人備加期待。
舞臺前區是一個正方形的演區,鋪著一大塊畫有若干圓形和一個方形圖案的地膠,后方高平臺上是交響樂團,樂團身后隱約看到合唱團的身影。演出以樂隊奏出的一個長音開場,指揮湯沐海與貝嘉芭蕾舞團藝術總監,亦是本劇導演的吉爾·羅曼在臺口處分開,湯沐海徑直走向樂隊,吉爾·羅曼開始朗誦尼采《悲劇的誕生》中提及貝多芬“歡樂頌”的選段,似是闡述了這部交響芭蕾的源起和靈感出處。隨著身著褐色緊身服的舞者繞著圓圈跑入場內,燈光驟滅,音樂奏響,貝九“翩翩起舞”。
作為傾盡貝多芬數十年心血寫就的巔峰之作,《d小調第九交響曲》更是一部宏偉雄壯的頌歌,樂隊在湯沐海的帶領下較為完整地將作品演繹出來,注重層次感的把握。由于樂隊位置靠后,演出使用了擴音,這本來也是意料之中且情有可原的,但現場的聲音效果實在不得不叫人詬病。筆者所在的二樓包廂正好離上場口線陣列音箱較近,全場幾乎就只聽到第一小提琴突兀地籠罩在整個樂隊之上,不適感強烈。與弦樂的大音量不同的是,管樂顯得聲音很微弱,常常被其他聲部覆蓋住,使得音樂略有氣勢不足之感。整部作品為了配合舞者的節奏而放慢的速度增強了音舞的融合度,但也降低了作品本身的戲劇張力,限制了樂隊的發揮。相比之下,反倒是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在樂隊的演繹下顯得格外安詳細膩,使這個冗長而平緩的樂章散發著某種哲理性的光彩。在整首交響曲最高潮和核心的第四樂章中,擴音導致的聲音不平衡再次暴露出來。人聲的通透感和層次因為混響時間過長且音量過大的擴音而大打折扣。四位歌唱家狀態不錯,表現沉穩,多少彌補了擴音帶來的缺憾。合唱團亦有不錯的表現,聲音明亮統一,但可能是臨時換帥,指揮還來不及做更多要求的緣故,合唱團在強弱對比的處理上下的功夫少了。
編舞用褐色、紅色、白色、金黃的服裝及不同的舞臺燈光來依次表現沉重、喜悅、平和、光明的樂章主題,配以相應的肢體設計,頗有新意。芭蕾舞者的基本功扎實,節奏感極佳,尤其是前兩個樂章的群舞部分令人印象深刻。這部46年前創作的交響芭蕾在今天看來仍不乏時尚潮流的一面。將不為舞蹈而作的交響音樂作品編創成舞蹈,將無形而龐大的交響樂視覺化,讓舞蹈真正成為音樂的延伸著實不易,不僅編舞者要技術過硬,更需具有深厚卓絕的音樂素養,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機械模仿音樂結構,脫離音樂內涵和藝術形象的危險中。這部交響芭蕾盡管關注到與音樂的內在聯系,并試圖多角度地連結,但貝多芬“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人生信條及作品中所賦予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發自內心的歡樂似乎還不能被舞蹈所展現的那種酒神式的歡娛和釋放言盡。交響樂作品的博大精深無法用言語道盡,自然也難以被跳盡、看盡,更別說是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這樣的作品了。(禾 暮)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