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媽媽咪呀》、《貓》等音樂劇走紅以來,每年底的廣州演出市場總是少不了音樂劇的捧場。在本月之內就有三部風格完全不同的音樂劇陸續登陸廣州,他們當中有改編自世界名著的《簡·愛》,也有改編自經典電影、淚點十足的《媽媽再愛我一次》,還有溫馨感十足的《番茄不簡單》。
不過,這只是音樂劇大潮的一個部分而已。近兩年,廣州引進了不少中小型制作的音樂劇,比如《尋找初戀》、《Q大道》、《我,堂吉訶德》等,為觀眾打開了音樂劇的另一扇門,并逐漸在市場闖出了名堂。這些沒有華麗舞美、也缺乏知名度的音樂劇靠什么吸引觀眾?
大型中文原創劇多改編自小說電影
時隔三年,“音樂劇瘋子”李盾的又一部原創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近日亮相廣東省藝術節。去年此劇一問世就展開全國巡演,經過多次調整之后,終成本次版本。其實早在6年前,李盾就買下了同名電影版的劇本及主題曲的版權,但他發現電影作品的敘事比較平,并不適合直接“轉譯”成音樂劇,直至數年后看到了上海虹橋機場“刺母”的新聞。這一讓人唏噓、引人反思的事件在李盾看來恰恰反映了當代父母與子女相處中的一些問題與矛盾,于是以電影為基礎保留了原來的親情主線,再融入刺母事件,將故事時間變換到當代、空間轉換至上海,增加了愛情、友情等多條副線。
如果要說什么是最大的亮點,恐怕便是金培達的音樂了,尤其是《世上只有媽媽好》這段家喻戶曉的旋律,在本次音樂劇的舞臺上經過與劇情結合之后,更能直擊人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演員的深情演唱在首輪巡演中讓不少觀眾哭成一片。
另一部號稱“中文大型原創音樂劇”的《簡·愛》也改編自原著,只不過全劇以小說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與簡·愛書信交流的方式為線索重新組織劇情,講述的依舊就“灰姑娘”簡·愛與富有的莊園主羅切斯特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談起這個改編的版本,出品人柯朝平自信地表示,“給世界名著插上音樂的翅膀,讓名著的力量繼續溫暖人們的心房。”
不過,音樂劇《簡·愛》更充滿詩的韻味。書中的一長串簡·愛的臺詞配上了旋律編入演唱之中。為了攻破這一長句難關,導演梁卿特意請來話劇版《簡·愛》的主演袁泉,由她親自念了口白,音樂劇《簡·愛》的作曲便是根據袁泉念臺詞的語調和氣口寫成。
中小制作音樂劇“白菜票價”接地氣
《尋找初戀》、《番茄不簡單》這些作品雖然對國內大眾來說認知度接近于零,但在國外卻是歷演不衰、獲獎無數的名劇,出品方也是制作過音樂劇《媽媽咪呀》、《貓》中文版制作公司的亞洲聯創。
《尋找初戀》改編自韓國最賣座的小劇場音樂劇《尋找金鐘旭》,連續7年上演,演出場次達到2500場、觀眾人次達到45萬。《尋找金鐘旭》的男女主角歷來都會受到韓國媒體和觀眾的關注,甚至已經成為韓國音樂劇男演員的“試金石”。即將于11月27日—12月10日連演兩周的《番茄不簡單》也是一部引進劇,此劇根據韓國一個真實的創業故事改編,在日韓的小劇場連續演出上千場。
這些都是中小型制作音樂劇,由于投資低、班底精簡,在票價上也更為低廉。《尋找初戀》去年在上海推出首個演出季5個月160場的演出計劃,均價才180元。“這僅僅是上海一般小劇場話劇就可以達到的票價水平,至今尚無投資過百萬,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制作的音樂劇推出過如此優惠的票價。”制作人田元說。《番茄不簡單》在廣州的最低票價才80元,甚至比一般話劇的票價更低。
通常引進世界經典的音樂劇,其“標準化”的制作模式,猶如流水線式生產,有著許多為保證品質而設立的條條框框,諸如在制作《媽媽咪呀》中文版的時候,亞洲聯創就不得不按照標準化運作,原版制作方供以參考的“制作寶典”,多達數百頁,但在引進韓版音樂劇時,不僅版權談判上幾乎沒有障礙,“非標準化”的漢化方式,也給改編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業界聲音
小制作也可“高大上”
近年來,“韓流”音樂劇對于韓國音樂劇值得師法的地方,田元認為首推小劇場音樂劇的制作。“韓國在小型、中型劇場發展里面,出類拔萃的劇目不少,有它自己一套的特色。”亞洲聯創市場營銷部副總監李特也認為,“歐美音樂劇有一套更成熟、規范的模式,一切的改編、制作、排練都采用標準化,顯然歐美模式并不太適合廣州本土原創音樂劇。”
李特研究過韓國版的舞美設計,抽象卻不簡陋。舞臺上一面用紙箱堆成的墻體,可以根據不同場景,在相應的紙箱中切換景片,盡顯用心和獨到。“一開始我以為是投影儀或幻燈片,后來詢問舞美制作,原來并不簡單,而且花費不菲。”
赴韓學習期間觀摩了不少音樂劇的宗俊濤也感嘆,每部音樂劇都讓他佩服舞臺設計的巧妙、用心。“每次舞美布景的起承轉合,讓你感受的不僅是炫,而且巧妙、充滿創造性。”韓國音樂劇幕后團隊那種每個部門協同合作,制作精良的態度也讓不少人驚嘆,“市場需要培育,唯有精良的舞臺劇作品,才能讓觀眾看了有再看的欲望。現在國內的舞臺劇制作,我覺得呈現兩極分化,不少粗制濫造的作品,只考慮眼前利益,對培育觀眾和市場特別不利。”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