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大量吸收鼓的資訊呢?
1. 聽音樂:
打鼓是技術,講究技巧。但鼓的技巧是與音樂密不可分的。多聽音樂,綜合提高是許多鼓手常常忽視的問題,技術再好、打的再快、再花哨,離開了音樂,什么都不是。節奏與旋律是不可割裂的。音樂種類最好不限制在只有自己喜歡的范圍 , 要廣泛。聽完再從頭聽鼓的編制, 為什么會在這種曲子格式里這樣打。建議初學者練習抓歌的初期,多聽一些節奏明顯、編配簡單的曲子,如國內80年代的部分流行歌曲。
2. 選教材:
國內的教材很少,但網絡上在近兩年的發展中,也可以見到不少了……建議選一些國外的教學資料。再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一些國內的,如:鄭建國的教材,畢竟,鄭教授的教材多次再版、修訂,而且很多老師也在采用……也可以按照老師推薦的其他教材來練。如果在國外有親朋好友,選一些好的國外教材最好,這樣,至少你明白什么是最好的。國外的教材(書、CD、音像〈VHS、VCD、DVD等〉)可以分為三類:
綜合類 : 介紹許多類型節奏及手法練習
主題類 : 只介紹某一特定節奏或手法的
個人 STYLE : 某知名鼓手個人慣用絕活
英文不好的朋友在觀看國外資料時,其實并不是很受影響,(從某種角度上看說……)當然可以看一些港臺的教材,反正比國內的強多了。
3. 看表演:
再也沒有比看 LIVE , 更真實的事。除了鼓手的專場LIVE外,演唱會、樂隊排練等,都能更深入了解鼓的千變萬化,也能激發你刻苦練習的自覺性。
4. 上網:
經常登陸互聯網,查詢有關爵士鼓、打擊樂的信息動態。一種是知名樂器制造商的主頁,除了詳細的產品介紹外,往往都有一些大師言論、學習資料;二是專門的爵士鼓、打擊樂教學站;三是看一些國外著名鼓手的個人主頁。目前,有關鼓的網站以英文居多,如果你的外語不好,建議不要采用翻譯軟件,因為音樂術語的翻譯往往不準確,容易誤導。
5. 多交流:
與老師、鼓手經常進行交流,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習別人的經驗,同時,將自己的感受介紹給大家,共同進步。此外,如果組團,要與其他樂手多交流溝通,不要認為鼓就是節奏,旋律部分與我無關。建議鼓手經常到網易虛擬社區北京站的音樂影視欄目的打擊樂器討論版參與交流,那里有不少高手,精華版有很多資訊。
6. 看媒體的相關報道
一些電視、雜志、報紙、廣播等媒體除了鼓的相關廣告,最新產品介紹 , 最新專輯評介外 , 還有高手人物專訪,音樂知識介紹等,都是一個鼓手需要了解的。一個只關心節奏與演奏技巧,而對音樂領悟力差的鼓手,絕對不是好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