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與詩詞:一種樂器叫“阮” 西晉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善彈琵琶,唐代開元年間從阮咸墓中出土銅制琵琶一件,命名為“阮咸”,簡稱“阮”。相傳,阮源于秦漢時期,西晉阮咸善彈此種琵琶,此琴因此得名。歷經唐、宋、元、清等朝代,阮都是頗受歡迎的樂器。因此,留下了很多與阮相關的詩詞。 掩...
15年6月23日11:36更新
7月29日晚,中國名家名曲民族音樂會上,笛子演奏家詹永明臨時改了曲目,一曲笛子獨奏《鷓鴣飛》贏得全場熱烈掌聲。當天下午,長鳴樂器廠技術顧問常敦明帶著新研制的紅木包竹笛找到他,試奏后,詹永明當即決定在晚上的音樂會上吹這只笛子,并為此改演奏降B調作品,于是有了29日臨時改演的一幕。“好...
14年8月13日12:9更新
簡譜基礎知識 一般來說,所有音樂的構成有四個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的高低”和“音的長短”: 1、音的高低:任何一首曲子都是高低相間的音組成的,從鋼琴上直觀看就是越往左面的鍵盤音越低,越往右面的鍵盤音越高。 2、音的長短:除了音的高低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音的長短...
13年9月24日13:50更新
箜篌 1996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南疆且末縣扎滾魯克墓地14號墓葬發掘時,發現了兩件古老而神秘的樂器,經鑒定為箜篌,兩件久已聞名但從未謀面的箜篌的橫空出現,在考古界引起巨大轟動。這兩件保存較完整的箜篌,一件音箱為弧形,一件音箱為方形。后來,2004年又在吐魯番洋海墓地發現三件箜篌,音箱分...
12年9月1日18:31更新
木瑟:春秋 固始縣侯古堆出土 瑟是古史記載中原始的絲弦樂器之一,它有二十五根弦,是根據信陽長臺關出土的瑟復制而成的,瑟碼很低,由兩排組成,演奏時左右手交替配合,漢畫像磚上的彈瑟場景也說明了這一點,瑟可以在不變色碼的情況下轉多個音調,十分方便。 高音區清脆、中音區明亮、...
12年1月29日11:4更新
馬骨胡,壯族、布依族弓拉弦鳴樂器。因琴筒用馬骨制成而得名。壯語稱冉督。“冉” 為胡琴統稱,“督”為骨頭,意即用馬、騾、牛的骨頭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稱之為馬骨胡 或骨胡。壯語又稱冉列、冉森。“列”、“森”兼有體積小、發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傳說中一對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組成。形制...
11年11月17日15:41更新
竹琴,是傣族、佤族、克木人和控格人的打擊弦鳴樂器。傣語稱玎麥波,“玎”為琴,“麥波”為龍竹,意為竹琴。克木語稱布領,控格語稱泡玎,均為竹琴之意。又因其發音“叮當”作響,西雙版納一帶又稱其為叮當。流行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勐臘,思茅地區西盟、孟連,臨滄地區耿馬、滄源和...
11年11月17日15:33更新
尺八,竹制,外切口,五孔(前四后一),屬邊棱振動氣鳴吹管樂器,以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蒼涼遼闊,又能表現空靈、恬靜的意境。尺八的結構 尺八的分類 一、唐尺八 外切式吹口,六孔,并可根據需要選擇鳳眼的有無。指法與洞簫同,并且跟洞簫一樣用調區分不同長度,常用的唐尺八有G調...
11年11月10日15:50更新
椰胡是黎族、漢族弓拉弦鳴樂器,史稱潮提,又稱小胡。形似板胡,音色渾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流行于海南、廣東、福建等省。 椰胡 椰胡形制與板胡近似,琴體全長60厘米~70厘米。共鳴筒用多半個椰殼制作而成,前口蒙以桐木薄板為面板,在背部半圓形的椰殼上,開有由五個小音孔組成的金錢眼狀...
11年11月10日14:59更新
獨弦琴,京族彈撥弦鳴樂器。因只有一條琴弦而得名。京語稱旦匏。民間又稱其為匏琴或獨弦匏琴。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山心、萬尾、巫頭等地。 關于獨弦琴最早的記載是在唐代,《新唐書》中有:“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Hui)首(是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張弦無...
11年11月10日14:59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