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骨胡,壯族、布依族弓拉弦鳴樂器。因琴筒用馬骨制成而得名。壯語稱冉督。“冉” 為胡琴統稱,“督”為骨頭,意即用馬、騾、牛的骨頭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稱之為馬骨胡 或骨胡。壯語又稱冉列、冉森。“列”、“森”兼有體積小、發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傳說中一對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組成。形制與奚琴類型的樂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悅耳動聽,常用于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曲、說唱音樂、壯劇和布依戲等戲劇伴奏。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田林、百色、樂業、凌云等桂西百色地區,貴州省興義、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等地。
馬骨胡是起源于奚琴類型的拉弦樂器。從清代初年起,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各民族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拉弦樂器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品種。傳統的馬骨胡,由琴筒、琴頭、琴桿、弦軸、千斤、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琴筒呈橢圓筒形,多采用“哩馬”(小馬)的大腿骨上部制作,兩端稍加修整,大口一端磨平 ,筒身上下開出裝入琴桿的通孔,筒長10厘米~12厘米、直徑4厘米~6厘米,大口一端作為筒前口,多蒙以蛇皮,也有蒙魚皮或青蛙皮的,并使用雞蛋清做粘合劑,筒后端敞口或置音窗。琴頭、琴桿多使用一整根硬木或竹桿制成,多采用紅木、紅椿木、羅漢竹或金竹制作,全長46厘米~ 60厘米,木制者以紅木為好,竹制者以羅漢竹最佳。琴頭系在木制琴桿頂端雕刻出馬頭為飾,竹制琴桿則需單獨雕出木制馬頭鑲嵌于竹桿上端,馬頭雕飾精巧細致,玲瓏美觀。琴頭下方橫置二軸,置軸部位呈方柱形,弦軸原來多用雄黃(即黃麂,又稱吠鹿)角制作,既質地堅硬、不易跑弦,又靈巧美觀、風格獨特;后來多使用黃楊、黃檀或琴桿木料制作,呈圓錐形,軸柄部位刻有條紋,置軸方向與琴筒平行。琴桿呈圓柱體,上粗下細,中間設有絲弦作為千斤。皮面中央置有木制空心琴馬,張有兩條琴弦,原來多用羊腸弦或絲弦,現改為鋼絲弦。琴弓用細竹做弓桿,兩端拴以一束馬尾為弓毛,弓長60厘米左右。
演奏時采用坐姿,將琴筒置于左腿上或夾于兩膝間,琴桿直立,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在兩弦間拉奏。馬骨胡通常按五度關系定弦為a1、e2,音域a1—d4。民間也常定弦為:f1、c2;g1、d2;c1、g1;d1、a1。在“八音”合奏和壯劇伴奏中,也常用反五度或四度定弦。音色清脆明亮,高音較為尖銳,低音較為剛勁,介于高胡和京胡之間,但要比京胡柔和。演奏民間曲調時,只用第一把位,很少換把。演奏技巧左手有打音、倚音和滑音等,右手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和頓弓等。馬骨胡主要用于“八音”樂隊合奏或 為壯劇、布依戲、山歌和說唱伴奏。在“八音”樂隊中,馬骨胡是主奏樂器,它在基本曲調 不變的基礎上,自由加花、延長或緊縮,使曲調產生多聲部的效果。馬骨胡在壯劇伴奏中,猶如京胡在京劇中所起的作用。壯劇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壯劇過去用清胡伴奏,現在用一支馬骨胡伴奏;北路壯劇用兩支馬骨胡伴奏,并分別用反、正兩種定弦(如反弦定e2、a1,正弦定d1、a1),也將這種定弦稱為公、母馬骨胡。在壯劇伴奏中,馬骨胡領奏曲牌的第一小節,然后其它樂器再同時進入各自的聲部。馬骨胡也是山歌、“浪哨歌”等民歌和靖西、德保一帶莫倫說唱的伴奏樂器。在民間,馬骨胡沒有獨奏樂曲,多是演奏器樂合奏曲牌、戲劇曲牌和山歌調。馬骨胡經常演奏的曲牌有:《正調》、《八板調》、《過場調》、《迎客調》、《月調》、《八音調》、《升堂調》、《喜調》、《苦調》、《梳妝調》、《采茶調》、《探姑樓》、《馬走街》、《馬到林》、《武將調》和《乖嗨咧》等。著名的民間藝人有:隆林的班其業、韋卜元、韋公,西林的黃文標、蘇志輝,田林的黃福祥等,他們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磨練出嫻熟的技藝,有的技法多彩,風格濃郁,有的可以同時吹木葉和拉奏馬骨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