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弦琴,京族彈撥弦鳴樂器。因只有一條琴弦而得名。京語稱旦匏。民間又稱其為匏琴或獨弦匏琴。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山心、萬尾、巫頭等地。
關于獨弦琴最早的記載是在唐代,《新唐書》中有:“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Hui)首(是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張弦無軫,以弦系頂 。”古代的獨弦琴,是用一段毛竹筒(長三尺、直徑四寸左右)的多半邊做琴體,開口部分朝下,在竹筒表面縱向挑起一條細而長、兩端不斷的竹皮為弦。經過不斷的流傳和改進,逐步增加了竹制弦弓和葫蘆形共鳴器,后來才發展成為現代的獨弦琴。
形制古老、結構比較簡單的獨弦琴,是由琴身(共鳴箱)、弦軸、搖桿、共鳴筒、琴弦和挑棒等部分組成的。因制作的材質不同,而分為竹制和木制兩種。
竹制獨弦琴
竹制獨弦琴,琴身采用一截粗大的毛竹筒制作,筒長100厘米、直徑12厘米~16厘米,將竹筒豎立于地面,順竹紋劈去2/5,所剩下的多半邊竹筒即可作為琴身。除去竹節,劈面朝下,在距琴面右端10厘米處,鉆一個穿弦小孔,內側立一竹制琴馬,琴底置一木制弦軸,在琴面左端4厘米處,鉆一直徑0.5厘米的通孔,插入竹制搖桿。搖桿上端向左彎曲、呈弓狀,下端穿過一個橫置去底的小葫蘆做的共鳴筒。琴弦左側一端通過共鳴 筒系在搖桿上,弦距琴面6厘米左右,右側一端穿過弦孔,纏繞在琴底的弦軸上。使用竹制挑棒演奏。
木制獨弦琴
木制獨弦琴,琴身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膠合而成。外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匣狀,琴面寬的一端為琴首,琴面窄的一端為琴尾。共鳴箱全長105厘米,琴首寬12厘米、高8厘米,琴尾寬8厘米、高6.5厘米,面板使用桐木制作,板厚0.3厘米左右,底板使用松木制作,板厚0.6厘米左右,框板采用紅木或花梨木等硬質木料制作,板厚1厘米左右。
獨弦琴的演奏
演奏獨弦琴時,多采取坐姿彈奏,既可將琴橫置于桌子、架子或雙腿上,也可將琴尾放在腿上,琴首置于別的支架物上,右手執挑棒彈奏,外側掌邊輕輕觸及琴弦1/2、1/3、1/4、1/5 、1/6、1/8處等泛音點發音。左手握住搖桿,通過推、拉改變弦的張力,提高或降低發音的高度。右手技巧有彈、挑和觸弦,彈、挑迅速交替,可獲得近似“滾”的效果,所發出的是泛音和基音的復合音響;左手技巧有揉弦、拉、推、拉揉、推揉、打、撞、搖、顫音和滑音等。(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