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音樂:血與火淬煉的音樂記憶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中國近現代音樂變革和轉型的重要階段?箲鸫蠛蠓揭魳肥强谷諔馉帟r期中國音樂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以戰時首都重慶為代表的大后方音樂,由于大量音樂家群體、音樂機構和音樂活動的高度匯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出現了與戰前以及同時期其他地區音樂發展的不同特點。
在音樂家群體方面,全面抗戰爆發以后,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和東、中部國土的淪喪,過去分散在廣大中東部地區的大批音樂家紛紛遷往重慶,形成了戰時重慶音樂家群體。193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重組,使得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后方音樂家群體力量得以整合,改變了戰前音樂家缺乏全國性組織的狀況。民樂團體、交響樂團、音樂社團的組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音樂家之間的聯系。國立音樂院的成立,讓重慶音樂家群體得到進一步聚集和加強。各種音樂期刊的創辦,又給音樂家們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學習、聯絡平臺。由此,戰時首都重慶的音樂家群體、組織開始進入全盛時期,這在抗日戰爭史、中國近代區域文化史、中國近代音樂史中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義。
在音樂創作方面,戰時首都重慶的音樂創作成績斐然,音樂家們創作了一大批質量高,反響好,具有進步意義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以抗戰救亡歌曲為主,鼓勵人民奮勇抗戰,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許多經典歌曲從重慶唱遍大江南北,更流傳到了今天。歌曲中反映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而是凝練成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根植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成為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音樂活動方面,戰時首都重慶開展了以抗戰救亡歌詠運動為主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的新音樂運動,以及音樂教育委員會帶領下開展的抗敵歌詠活動,都激勵著人們頑強抗敵,為形成全民共同抗戰的良好局面,為贏得抗戰的偉大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彰顯了愛國抗爭的“音樂力量”。
《戰時首都重慶音樂史事輯要 (1937—1945)》,湯斯惟/編著
在音樂教育方面,置身重慶的音樂家開始思考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問題,明確指出“將現有音樂?茖W校改為初、中、高三級音樂教育合校之音樂院”,同時“得附設預輔班,相當于小學及初中程度”,1940年11月1日,國立音樂院在重慶青木關成立,1945年又創建了國立音樂院幼年班,開啟了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一體化培養模式,專業音樂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這在我國音樂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在音樂書刊方面,戰時首都重慶出版的音樂書刊繁盛一時,據不完全統計,音樂書籍超過150種,音樂期刊數量位居全國之首。這些書刊,既關注對西方音樂的譯介,也關注對民族音樂的傳承,更關注對時代音樂的呼喚、倡導,是系統反映抗戰時期中國音樂發展的寶貴遺產。
在音樂思想方面,戰時首都重慶發生了三次音樂學術爭鳴,主要是左翼音樂家與“學院派”音樂家圍繞“新音樂運動”、“民族形式”和“戰時音樂”等話題展開的,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近代音樂思想的多樣化發展,特別是促進了中國共產黨影響下的進步音樂的成長壯大。
《戰時首都重慶音樂史事輯要(1937—1945)》正是以上面談到的這些音樂史事為基礎,主要收錄了1937年7月至1945年12月在重慶發生的音樂大事及出版或未刊的重要音樂書刊,通過大事記和書目摘要的形式編寫,較為全面清晰地呈現出戰時首都重慶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同時為學界深化抗戰音樂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指南,更為豐富戰時首都重慶音樂的個案研究提供了直接資料。這些資料對拓寬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領域,深化研究內容,促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戰時首都重慶”僅歷數載,它所處的戰時環境與編印、傳播技術的限制,決定了史料的粗陋、散落與繁亂。本書編寫者遍尋史源,對“大事記”中的每一條史事皆做詳細注釋,“書刊摘要”在詳列其要的同時,隨文配有200多幅書報刊的書影作為“音樂圖像”的資料補充,不僅兼顧到了學界多樣化的使用需求,也為圖像音樂史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素材。
編寫《戰時首都重慶音樂史事輯要(1937—1945)》看似簡單、平常,實則是一項相當復雜、繁瑣的工程。編寫者在前期的資料搜集整理階段,常常往返于北京、南京、上海、重慶等地的圖書館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重慶檔案館,盡可能全面地收錄有關文獻資料,歷經八載終成此書。這也奠定了本書在抗戰音樂史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可以為學界深入研究戰時首都重慶的音樂文化提供翔實而有價值的史料,也可以為民國時期音樂文獻的整理研究和“重寫音樂史”提供重要參考。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