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教育逐漸成為人生“必修課”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當包括音樂在內的藝術教育逐漸成為人生“必修課”的時候,作為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邁好這堅實的一步呢?
當音樂教育逐漸成為人生“必修課”
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音樂課屬于必修范疇。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對于提升學生的全面修養,培養良好的文化素質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打開認識世界的一扇窗。音樂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欣賞到音樂藝術的無限風光,還可以幫助學生在未來人生更大的平臺上,獲得文化自信與交流能力,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場合談吐自若,氣韻生動。
在我國,音樂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即設有“瞽宗”以開展音樂教育。經過幾千年歷史的積淀,音樂課在新中國成立后獲得了更為全面而富有成效的建設:
1956年,國家教委頒布《小學歌唱教學大綱(草案)》。
1957年頒布的《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草案)》與1979年頒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中對于“音樂知識”“鑒賞”等教學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但不僅限于進一步培養“愛美情感”“獨立識譜能力”“發展聽覺和記憶力”,以及開展有關“文藝理論知識”的教學。
1988年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初審稿)》中增加了器樂教學的要求,并首次指出:“小學音樂教學包括唱歌、唱游、器樂、欣賞、讀譜知識和視唱、聽音。”同年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提出,“初中音樂教學內容包括:唱歌、聲樂、器樂、欣賞、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
走近21世紀,音樂學科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展了編創及音樂與各藝術門類、音樂與其他人文學科交叉新領域的探索。
在中小學開設音樂課的目的,是培養并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實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徑。
音樂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可體現為:
一、培養音樂能力:(1)可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美、創造音樂美的能力,培養學生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聯想力,達到美育目的;(2)通過生動、活潑的音樂表現形式,鼓勵學生參與各類音樂表演;(3)通過音樂課中大量涉及的世界各地的多元音樂文化,建立具有包容度的文化理解。
二、通過音樂而獲得“人的教育”:(1)通過音樂課的學習,培養對藝術的終身興趣;(2)通過音樂課的學習,樹立并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境界。(3)通過音樂課的學習,培養自強、自信的品格以及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小學階段,音樂課要求學生對音樂的律動、情緒、形象有初步感受力,能識別簡單的記譜符號,能演唱簡易的單聲部歌曲,并與其他相關藝術門類建立自然聯系。
在中學階段,音樂課要求學生了解和熱愛中國民族音樂,接觸各國優秀音樂作品,進一步培養樂感,能識譜和正確演唱單聲部、多聲部歌曲,進而理解藝術聯覺的意義,初步培養從音樂課出發的對跨學科、交叉學科的認識。
任何學科的學習,均包括對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音樂課也不例外。所以,認為音樂課可以隨便聽聽玩玩、逍遙自在掌握其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都是起碼的學習要求。音樂課也不例外。所以,認為音樂課可以隨便聽聽玩玩、逍遙自在即可完成學習任務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本指南參考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各版本音樂教材,提取其核心知識點編撰而成,希望對學生掌握這些音樂知識與技能有一定的幫助。
一直以來,黨和國家對年輕一代的音樂學習給予高度關注,希望年輕學子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真正達到基礎教育學科學習應該達成的知識積淀與人文涵養提升之目的。就學科學習而言,學生熟練掌握學科知識毫無疑問是通往學有所成的必經之路。
為此,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了這套“音樂素養測評指南”,依據義務教育階段國家音樂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編寫,并錄制了配套音視頻素材,使孩子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提升音樂素養。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