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美育中的三個問題
關于青少年美育的問題,我想說其中三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
一、何為美育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得放到兩個不同的文化中去理解。
從西方文化角度來說,美學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生造出來的一個詞,造詞用的是拉丁文詞根,本義就是和理性相對的感性。感性的范疇很廣,比如情感、情緒等通過人的感官(主要是聽覺與視覺感官)接收到外在存在的物理性要素而產生的心理反映。這個美可以給人帶來快樂的情緒體驗,也可以給人帶來反感、惡心、厭惡、痛苦的情感體驗。美育這個詞,是德國文學家席勒根據鮑姆嘉通的美學進一步生造出來的。啟蒙運動的科學理性思想,以及第一次工業革命重新結構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大量以工人為代表的社會人成為工業流水線上的一個工具,讓人成為為工作賺錢而活著的不斷反復的灰色的、沒有趣味的生命存在。針對這一社會時弊,席勒提出美育,期望讓人重新擁有富有人性的感性生活,讓人的生命更有尊嚴和幸福。所以,美育提出是為了讓人重新接通人性。簡單地說,就是讓人作為人而活著,而不是工具。但僅此是不夠的,在席勒看來,美是自由的顯現。人有三種沖動:感性沖動、理性沖動和游戲沖動。游戲沖動將前兩者聯系起來。這種游戲是以美的創造與體驗為對象的,實際上我們可狹義理解為就是藝術的創造與審美實踐活動。西語文化中還有一個詞,和美或美育直接相關,這個詞就是Beauty,翻譯成中文就是美麗。美麗的內涵主要是外界事物的形式合乎了人的心理期待,并達到形式的完善,讓人產生了積極的情感反映。比如說,美麗的圖畫,美麗的風景,美麗的校園等。這種美不可以教育,只能去體驗。當然,美的判斷是有依據的,只不過不是人的意識,而是人的無意識。其中包括文化的集體無意識,和人的感性經驗的積淀。這種美對藝術發展有重要影響,比如溫克爾曼評價古希臘人體雕塑具有“靜穆的偉大,崇高的單純”,因為他們的文化意識中把健康典型的人體作為美的典范。雕塑中的人體不僅合乎人的物質性本質,還體現理想的典型,所以,雕塑中人的身材四肢都是合乎黃金分割率等理想比例。包括黃金分割率、和諧統一、對比勻稱等都是他們文化中的美。這種美如亞里士多德的戲劇理論中提出的沖突論與三一律,如西方古典音樂結構中的再現與對比原則等,其實都是這種文化中潛在的美的意識在藝術中的具體化顯現。
我們再從傳統中華文化中來看,美字,由兩部分組成,上部為羊,下部為大,這是會意字。可見在華夏先民認知里,能夠吃上肥大的羊肉時的感受就是美。所以,中國人講美也是通達感性的,不過更為深入,連味覺也包括其中。對比一下,西人講美重視知覺,和人身體欲望的直接滿足沒有關系,他們更強調形式之美(如美麗用beauty,而美味則用另一詞delicious);中國人講美更寬泛,包括人的各種感覺(統攝五覺:聽、視、膚、味、嗅),有美妙、美味、美觀等語,但“美”的感覺指向都是一致的,是向上的、正面的,能給人帶來積極情感反應的。中華民族當然也十分重視形式和外在美,中華的華,就是花的意思,花代表了美麗,所以有華服、華燈、華麗等語詞。中華傳統文化中雖然沒有“美育”之名,卻有美育之實,并深深地影響了傳統中華民族品格。這個實就是先秦時候的詩書禮樂教育。這些不同稱謂的教育都屬于中華傳統美育,其內涵基本是一致的,比如樂教,詩樂舞等融于一體,是綜合藝術教育:“三代以上書,樂之外無所謂學”(俞正燮),它基本相當于現在提倡的學科綜合美育或五育融合的美育;“樂者,通倫理者也”(《禮記·樂記》),它又是道德品格教育、人格教育;《尚書·舜典》中,帝命夔典樂,以教胄子,它還是面向全體的教育,這些不是和我們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美育目標、實踐原則相一致嗎?可見中國古人是有“美育”的,且極為重視,甚至可以說曾經是最核心的人才培養方式,即“以樂造士”。
通過以上對中西美育淵藪的追溯比較,我們可以得到如此結論:1.美育是感性的接通人性的教育。2.通過藝術開展美育是實踐的主要方式。3.美育是無差別地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中西美育的不同,如西方美育注重形式本身的教育,中國傳統美育是注重藝術承載內容的教育(尤其注重其中道德倫理)。這個區別恰好接通了藝術審美教育與藝術的人文教育,為新時代學校美育實踐提供了重要歷史經驗參考。
二、新時代學校美育實踐的三原則
第一,全體性原則。也就是說美育實施要面向全體,這個全體首要是學生全體,其次是教師全體。因為美育是一種感性素養的教育,它與人的理性素養相輔相承,為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承載著人一生的進步成長與價值發揮。所以,美育也必然要面向全體。否則,學校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所培養的可能就是單面或偏面人格之人。身正為范,教師本身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所以,學校美育要糾偏過去曾經的美育缺失,教師也要進行美育補課,接受再教育。
第二,情感性原則。即美育的著力點要放到激發情感和情感反思方面。因為,美育的本質是感性教育,感性發生或直接心理反映就是情感。情感也是實現美育功能的唯一通道。具體來說,人要立德,首要具有道德情感,這種情感產生于面對他人處于困境的同情心、同理心,正因為感同身受,所以,人自然會伸出助人的雙手,作出利他的善舉。再說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我們幾乎看不到那種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之中卻學不好的人。所以,美育不應限于藝術教育,而應強調所有學科教學的美育介入。如能做到這一點,將是中國新時代學校教育的巨大成功。對于藝術教育,常聽說這么一句話,“學生喜歡音樂,不喜歡上音樂課;喜歡美術,卻不喜歡美術課”,這是美育教育的巨大失敗和巨大悲哀。所以,藝術教育一定要做到對學生情感的激發,讓他們心靈暢游于藝,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審美教育。當然,僅僅做到這一點,未必能夠實現新時代美育的目的,所以,還要通過審美情感的反思、評論、辯論,讓藝術中的形式意味澄明出來,最終實現審美與人文素養同步提升,實現樹人和立德齊頭并進。
第三,融合性原則。即在藝術美育教學中要融入人文知識以及道德觀念,或在非藝術學科教學中融入美育的方法。對此,我們前面已經闡述了,傳統中華美育之所以能夠“以樂造士”,在于它禮樂相須而用,在于它將人文知識與倫理道德等融入藝術,在于它的價值取向是“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簡單地說,新時代人文化的藝術美育是以藝術教育為手段而非目的的教育。
三、對青少年美育實踐的三建議
第一,選擇經典開展藝術美育工作。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藝術審美經驗的積累,離不開藝術審美情感的積淀。在人類藝術發展史上,只有經典藝術作品因為集中體現了時代精神,體現了跨文化、跨時代的普遍價值,體現了藝術創造的完美與典型才彪炳史冊成為傳世之作。對經典的體驗和理解能力,能夠建立人高蹈的審美標準。尤其在當前信息爆炸、網絡與社會上的文藝亂象叢生的時代,如果不能建立高蹈的藝術審美標準和高尚的藝術審美趣味,很容易讓人五色迷眼,喪失審美判斷力、分辨力,而成為低級趣味的追隨者。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過度娛樂化的文藝現象,這種現象要高度重視。追問責任,我認為其中面向青少年兒童的基礎美育工作乏力難辭其咎。現在我們處于后現代的消費社會、網絡社會,大數據的運算可以精準把握受眾的審美消費動向,如果不能把好學校基礎美育這一關,用經典藝術樹立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審美取向,其將嚴重影響中國文藝甚至中華文明的發展未來。
第二,貼近實際開展藝術美育工作。傳統中華文化中,樂是心靈的醫藥,我們看中國古人所寫的“藥”,是草字頭下面一個樂,草代表我們中醫藥材來自草木,而樂則通意與樂,其用心和理解不言而喻。我們知道人吃藥不能隨便吃,否則會有損健康。開展學校藝術美育工作亦然,因此,我認為我們的中小學美育教材和大綱只能作一個基本的教學遵循,在具體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要有所針對、貼近實際。從實際上來說,要根據青少年兒童心理成長水平的不同,根據現實學生存在的普遍和典型品格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經典藝術作品開展美育工作。粗略來說,低幼兒童,審美判斷力弱,審美接受力強,要充分發揮優勢避免劣勢,廣泛開展人類各種經典藝術審美教育,熏陶兒童審美心理,提升他們的審美接受力。對于大齡兒童或青少年,則要從感性審美逐步上升到與理性審美的綜合,即開展藝術審美反思教育,讓他們不僅能從藝術中感受到情感,更要感受到意趣,感到道德倫理、價值觀念、人文歷史,等等。中國古代教育中沒有中學,但有小學和大學,分別有“習小藝”“習大藝”的區分,其教育雖然沒有當代社會美育這么系統完整,但顯然已經在美育中做到有對象針對性的區分,這是值得我們新時代的美育工作借鑒的。
第三,創造性開展藝術美育工作。當前新時代學校美育屬于改革發展階段,既有的美育大綱、美育教材、美育評價等體系都待改進,新的體系有待在大量有效的經驗積累和調研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建構起來,此時的青少年美育工作就不能再搞教條主義、本本主義,需要有創新意識,應創造性開展工作。另外,前面我們論述了中西美育傳統都注重藝術教育,但有較大區別,西方藝術教育注重感性與藝術形式教育,所以他們的藝術創作尤其在風格化創新發展方面相對發達,而中國古代的藝術教育注重功能,注重形式背后的內涵教育,所以能接通人性抵達人文與品格教育,新時代美育兼收兩者之長,故提出提升學生藝術與人文素養的藝術美育。具體在美育工作上,如何實踐,這需要創造性開展。舉個例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傳統藝術教育是從西方借鑒而來的分科教育,但對于全體青少年兒童來說,雖說人人都是藝術家,但藝術的天分和專長有不同,如何既能發展專長又能提高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現在有些少年兒童以自我為中心,長此以往,這些人即使成才,也可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怎么辦?在我看來,存在這種情況的學校可以創造性開展音樂戲劇教育,建立班級劇社,讓全班同學都參與到戲劇的創、排、演、評等藝術實踐中來,學生各自發揮專長,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參與策劃,或參與劇本腳本寫作,或參與角色服飾、道具、舞臺美術設計與創作,或參與到歌舞表演中,通過協作,最后在舞臺上呈現劇作與美育的完成。因為做好這一工作必須要集體分工合作,這自然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配合,慢慢就建立起團隊意識。這當然只是個例,許多創新性的美育教學需要教師同學共同探索。這樣有效的經驗積累足夠深厚了,新時代學校美育體系也就建立起來了。所以說,美育是實踐的,只有創造性實踐,才能推動新時代美育工作的建設與發展。
(作者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主席,本文摘編自作者在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舉辦的“青少年文化素養發展與推廣工程研討會”上的發言)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