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樂歌——中西方音樂的歷史性大碰撞
自1989年康有為發出呼吁開辦新式音樂教育的第一聲后,在全國興辦新式學堂、唱歌課逐步走向正軌。在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思潮的影響下,清政府于1900年提出廢除科舉舊教育制度,開辦新型學校(即“學堂”),學堂里設有唱歌課,即“樂歌”。
1904年,清政府正式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將音樂納人官學教育體系,在全國實行直到清朝滅亡。民國初年,教育總長蔡元培明確把音樂列為美感教育,規定音樂成為必修科目。
晚晴已降,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以及最早一批“睜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對西方文化的引入,西學東漸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在此內憂外患、危急存亡之秋,大批愛國的仁人志士紛紛東渡日本,立志為國內各項事業的發展與改革做出貢獻。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對中國教育的革新。
這些日本留學生親眼目睹日本學校唱歌對于改良社會風氣、振奮民族精神所起的作用,于是他們便自發地開始學習新樂、創作樂歌。回國后又以教育救國、音樂啟民的主張,在國內舉辦音樂活動,宣傳國外先進的音樂知識,并積極投入到音樂教學工作中,成為推廣學堂樂歌的中堅力量。這群留學生的代表人物就包括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沈心工
自1903年,沈心工在南洋公學開設他的音樂課以來,學堂樂歌才逐漸得到穩步的發展。沈心工一生編創了大量樂歌作品,代表作有《體操——兵操》、《竹馬》、《賽船》等。
《體操——兵操》(又名《男兒第一志氣高》),是學堂樂歌中最有影響力、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其素材來源自《日本游戲唱歌》一書中的歌曲《手戲》,經過填詞與改編之后,歌曲呈現出中國新時代學子的精神面貌,節奏活潑歡快、歌詞意味深長。
弘一法師——李叔同
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家,李叔同曾教授出不少音樂家和美術家,如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等等。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首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送別》就是由李叔同所編寫的學堂樂歌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首樂曲。
李叔同的樂歌作品抒情優美、生動新穎、質樸典雅,其中蘊發出的是一份獨特的淡泊人生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一些音樂家重視樂歌的思想教育,李叔同更加強調學校歌曲的藝術審美價值,其樂歌頗具藝術歌曲的性質。
“為中國造一新音樂”——曾志忞
雖然曾志忞在樂歌編寫方面,其成就不如沈心工、李叔同,但其在音樂論著、音樂教科書的編寫方面卻影響深遠,他對學堂樂歌的編寫提出了許多十分精辟的批評。
引人注目的是,曾志忞在《樂典教科書》中提出的“為中國造一新音樂”的主張,其內涵是指學習西方音樂,創造以學堂樂歌為代表的新式歌曲。經過這些音樂教育家、樂歌創作者的辛勤努力,學堂樂歌已然成為中國新音樂史的開端。
“選曲填詞”或“按詞選曲”
雖然學堂樂歌在創作形式上一般都是根據現有曲調填入新詞,但這種方式與我國自古以來傳統音樂中按曲牌填詞的方式如出一轍。
最初,學堂樂歌所選取的歌調大都是日本歌調,如夏頌萊編《何日醒》(根據日本歌曲《木南公》的曲調填詞);秋瑾《勉女權》(可能根據日本歌曲《皇御園》的曲調填詞)等等,后來,學堂樂歌逐步改用歐美曲調進行填詞。而由我國音樂家自己創作曲調的學堂樂歌則比較少見。
“以最淺之文字,存以深意,發為文章。與其文也寧俗,與其曲也寧曲,與其填徹也寧自然,與其高古也寧流利;辭欲嚴而義欲正,氣欲旺而神欲流,語欲短而心欲長,品欲高而行欲潔。”——曾志忞《教育唱歌集》
在填詞時,樂歌作者需要充分考慮到歌詞是否朗朗上口,是否符合學生傳唱的條件,詞與曲之間也要保持契合,旋律應簡明輕快,便于記憶。
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加速傳播
在這個世紀之交的特殊歷史時期,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國文化習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知識分子意識到中國音樂的發展已落后于世界,對如何改造中國音樂他們達成了不謀而合的共識,即在西方音樂的基礎上改造中國音樂。
而在新式音樂教育方面,他們需要一種新的音樂來“正教化挽頹風”,而西樂就是其有力武器。
由于受到西樂影響,學堂樂歌廣泛使用簡譜或五線譜記譜,在音樂織體方面多為單聲部,也有少量合唱形式的學堂樂歌。
三聲部合唱曲《春游》(李叔同詞曲,作于1913年)
在音樂創作方面,學堂樂歌的編寫吸收了西方音樂的基本樂理知識,開始使用鋼琴為歌曲伴奏。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式,不僅十分“實用”,也是推動近代中國新音樂發展最為便捷、穩妥的方式。
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內核
雖然學堂樂歌廣泛借鑒了西方音樂的形式和理論,但不可忽視的是它深入骨髓的愛國主義精神。學堂樂歌誕生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面臨內憂外患之時。由于國內局勢的萎靡不振,音樂界的愛國青年便警醒國人不能再沉溺于“靡靡之音”,竭力探尋能夠鼓舞士氣、振奮人心的音樂形式,學堂樂歌就誕生在這一歷史語境之中。
什么樣的音樂能夠發揚當代民族精神,學堂樂歌時期的先輩們給出了他們的答案,即具有鏗鏘有力、富于鼓動性的音樂形式,或是具備感染力、鼓舞人們積極向上的音樂內容。他們希望通過對青少年的教導來喚醒國民的民族意識,提升國民精神品質,達到“音樂救國”的目的。
這種愛國主義情懷也賦予學堂樂歌多樣的題材內容,比如宣揚富國強兵、學習新思想新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引導、反對封建腐朽思想,等等。除此之外,抒發個人情感以及描繪兒童生活的題材也比較多見。
總結
學堂樂歌在我國近代音樂歷史上的地位是非凡的,它不僅開辟了近代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新模式,它也同時標志著我國近代音樂歷史的開端,成為我國古代傳統音樂與近代音樂之間的轉折點,并為中國近代新音樂的發展開辟出一條嶄新的音樂道路。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