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育德 以樂化人——論新時代高中音樂教學中德育踐行的著力點
【摘要】新時代為德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為音樂教育發揮德育功能指明了方向。音樂在起源、特征、功能等方面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亟待音樂教育者挖掘并付諸教學實踐中。立足教材、尋求融合、拓展課外等途徑有利于創設音樂德育情境、增強音樂藝術感染力,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從而真正實現“以音育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是為人處世之基礎,德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關鍵一環。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當代,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德育思想一直對后世影響深遠。其內涵以思想道德的內化與提升為基礎,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深化。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對德育提出了新要求,豐富了音樂的德育價值。如何實現音樂德育的守正與創新?本文將圍繞音樂德育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三方面展開,以期從音樂教學的視角為當前的德育建設提供一定的內生動力。
一、新時代的德育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體而言,“立德”是指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密切相關,涵蓋國家、社會、個人等不同層面;“樹人”是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既要“落實”,還要“融入”并“貫徹”。換言之,新時代,德育應體現在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
對于高中音樂教育而言,新時代賦予德育的新要求是壓力,更是動力。在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高中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其德育價值的發揮依然任重道遠。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盡管當前的普通高中音樂教材已引入紅歌、群眾歌曲、民族音樂等,為德育提供了較為扎實的教學內容基礎,但由于諸多因素,學生無法深入領會教材所涉歌曲蘊含的“德”之內涵,即教材體系中的德育元素并未得到充分落實。新時代的德育新要求為高中音樂教學踐行德育指明了落實方向,可結合音樂本身的德育價值推進具體實施。
二、音樂藝術的德育價值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旋律、樂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靈高尚和精神純潔的源泉。”音樂的德育價值體現在其來源、特征、功能等方面。
首先,作為大眾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以社會生活為源頭活水。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并非憑空產生,而是藝術家從自己的所歷所感取材創作而成。例如《黃河大合唱》,正源于詞曲作者在抗戰時期的親身經歷。像這樣的歌曲承載著那個時代人們的思考與感觸,指引著當代人拼搏奮進,具有較強的德育意義。
其次,音樂具有抒情性、審美性、互動性等藝術特性,具有陶冶情感、鼓舞斗志、凈化心靈等獨特功能。這些特性與功能賦予音樂以德育價值。優秀的音樂作品以豐富的表現形式由表及里地描繪真善美,帶給人們多層次的情感體驗,引發人們對作品主題的理解與思考,從而真正實現“聲入人心”。這些由音樂作品引發的情感體驗將內化為聽眾個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為個人發展注入正能量。這一德育作用在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過程中尤為凸顯。
最后,音樂與文學、戲劇、舞蹈等其他藝術門類緊密聯系,多元藝術共同構成了現代美育的重要內容,助力新時代青少年全面發展。正如美學家朱光潛所言:“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養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礎功夫。”《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加強各學科有機融合,整合美育資源”的新要求,為當前音樂教育的德育踐行指明了創新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思路。
三、高中音樂教學的德育踐行路徑初探
(一)立足教材內容巧講中國故事
目前,民族音樂、愛國歌曲等具有較強德育功能的音樂元素已體現于教材體系中。比如在普通高中音樂教材中,“新音樂初放”單元設置了“學堂樂歌”“人民音樂家”兩個章節。但其歷史背景與當前這個時代相距較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尋找與學生生活更加貼近的切入口。筆者認為,教材中傳唱度至今依然很高的《送別》正是這個切入口。
在課堂上,筆者首先播放了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中關于《送別》的片段。這一片段中,情景劇演繹、歌手重現經典等環節為我們呈現了《送別》的創作背景及文化特色。《送別》以中國詩詞為詞,西洋音樂為曲。這一“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不僅表現了中國詩詞的寫意性與抒情性,還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基本教學任務結束后,筆者引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書籍、網絡資料等形式,進一步思考“中西合璧在當時何以可能”。同時以思維導圖的形式介紹了所屬章節的歷史背景,并鼓勵學生完善補充,讓他們成為講故事的人。這樣的課堂互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全面深入地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在此過程中,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自豪感與民族認同感油然而生,音樂的德育功能也得以深化。
(二)探索學科融合巧用“音樂+”模式
音樂、語文、歷史三者的互通融合為發揮音樂的德育功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以“音樂+語文”為例,歌曲《憶秦娥·婁山關》以生動的詩歌語言描繪了一幅冬日行軍圖,氣勢豪邁的歌詞將革命精神描繪得淋漓盡致,音樂曲調的加入更加突顯了詩歌的旋律感與悲壯美。“音樂+語文”將音樂鑒賞與詩詞理解相結合,既鍛煉了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更在鑒賞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讓課堂“燃”起來。除了“音樂+語文”“音樂+歷史”的跨學科探索,“音樂+舞蹈”“音樂+戲劇”的碰撞也對強化音樂的德育功能大有裨益。相較于單一的音樂作品,多元藝術帶來的感染力更能振奮人心、淬煉思想。
(三)策劃音樂活動巧設“第二課堂”
音樂德育功能的發揮不能僅僅局限于音樂課堂,還應落實到學生的課余生活中。在校園內,筆者參與策劃組織了各類校園音樂活動,以指導校合唱團、民樂團、音樂晚會等形式,開拓音樂教育的“第二課堂”,擴大德育的輻射面。在和睦交心的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筆者認為這一盛事為音樂德育“第二課堂”的有效拓展提供了鮮活主題。師生同唱紅色經典歌曲,編排黨史音樂舞臺劇,鼓勵學生創作原創歌曲……這些主題活動能讓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厚植愛國愛黨情懷,激發學生學黨史、跟黨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音樂的德育力量潛移默化地扎根學生心底,內化為學生成長成才、報效祖國的驅動力。
結語
新時代音樂教育的德育踐行是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守正在于把握音樂本身的德育價值、德育的基本規律、教材體系的基本內容。創新在于結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的心理變化,在實踐中探索具有較高可行性的音樂德育路徑。守正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守正的必然要求。守正創新的真正實現需要教育者肩負使命,心系學生,磨煉本領。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我們應立足本職工作,切實思考學科與德育的關系,發揮“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的作用,讓教育之花結出累累碩果。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