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
隨著《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印發,“雙減”政策正式落地。這意味著,民營教培機構將從K12教育行業中退場。
“雙減”的核心目標是減輕學生和家庭負擔,把學生從校外學科類補習中解放出來,把家長從高昂的校外教育支出和送學陪學中解放出來。“雙減”背景下,政策要求教培機構堅決避免開展“學科類培訓”中出現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積極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轉向素質教育主題,即面向廣大中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非學科類”培訓活動,彌補全日制中小學校的短板和不足。
那么,校內“學科類”與校外“素質類”的劃分界限是什么呢?
今天(7月30日),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更為明確的標準,進一步劃分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
學科類: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按照學科類進行管理。
非學科類: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教育部還指出,各地要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審核把關,加強日常監管和監督檢查。
中國教育部重拳整治校外培訓機構是堅決而果斷的,相比過去幾年,中央的每次行動只是吹吹風,而今年的刀刀見血,讓很多大型校外學科類的培訓機構是始料未及的,并且被打壓的措手不及。
那么,作為非學科類的音樂藝術(器樂、美術、舞蹈)機構,到底會帶來哪些影響?未來到底會發展如何?我們列出以下幾點:
1、音樂藝術類培訓機構,在今年和明年,如果沒有疫情影響,將會迎來爆炸式發展,增長率在40%以上。學科類的大型機構,在急速瘦身后,不出意外,大部分會轉向素質類教育,對接服務學生健康成長和家庭教育,少部分底子好的機構,會收購或并購一些音樂藝術類機構,實現資金資源和技能的對接。
2、音樂藝術類培訓機構,在跟著被躺槍后,會有將近1年時間的陣痛時間,合法合規化則是必然發展趨勢,無證,違規類,將會逐步淡出市場。至于淡出市場的快慢,主要看當地監管機構的嚴格程度。
3、音樂藝術類培訓機構,在每個片區市場,將會出現頭部大機構,過去學科類機構擠壓的時間,將會被釋放,過去學音樂藝術類的孩子每周最多只能排4節課的情況,將會改變,預計會增加到6-8節,課消會明顯增加。
4、音樂藝術行業的蓬勃發展,將會全面帶動樂器產業的發展。各類樂器產品,在沉迷了一段時間,將會迎來第二波大增長。以鋼琴大類為例,海倫、珠江等國產鋼琴品牌將迎來黃金發展期,作為市場最敏銳的資本,已經提前早早布局,目前僅有的2家樂器上市公司,市值增長達50%以上。
5、經過市場重新洗牌后,真正服務于國家基礎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機構將會誕生,比如真正服務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長、服務家長健康教育、服務社會職業技能教育的機構,才會更有未來。
6、精而美,有特色的社區化教育服務機構,將會迎來真正的發展機會。個性化的素質教育,讓家長教育不再焦慮和內卷,養娃的幸福感指數增長,才會對生育的提高有積極作用。
7、對于還沉睡在夢中的中小音樂藝術機構,將會被無限擠壓,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窮則思變,則是唯一的出路。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