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客家音樂與閩、粵客家音樂同根同源、共生共榮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客家文化,自南宋末年,北方漢人最大一次南遷高潮落定于贛粵閩三省交會地帶之后,客家人進入了它的孕育、形成期,這個民系可謂是我國南方諸個漢族支系中最為年輕的一個。正因為年輕,世人對它的成因、成份、特性提出了諸多疑問,并為之進行了百余年的爭論,至今尚未有明確結論,致使我們今天在談論這個民系的民間音樂文化時,遇到了一個理不清、繞不開又不能不面對的難題,即客家人的屬性界定。
關于客家人的屬性界定,有著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他“是漢族里頭一個系統分明的民系,是中原最純正的漢人后裔,與周邊的民族少有摻雜”,有人卻認為“如果沒有本地土著的融合,南遷漢民就不會從漢族的主體中區分開來而成為客家民系”。其實,“客家人”的稱謂到元明時期方才出現,那時的粵東及閩西都是按照傳統習慣將外來移民列入“客籍”。后來由于人口膨脹,資源緊缺,土客間矛盾日益加深,大小爭斗時有發生。不少人將這些現象歸罪于客籍人,使客籍人備受冤屈與歧視。
由于影響越來越大,客籍人也越來越受世人關注。經仔細調查了解,才發現這些“客籍人”乃是歷年來為躲避戰亂家區。但是,由于環境條件等原因,這部分人并未意識到自己是客家人。有人說他們是“先客”,也有人認為他們早已“反客為主”。江西位于我國中部偏南,北瀕長江,南接百越,贛江自南而北貫穿全境。其北部人口稠密,經濟、文化發展遠遠領先于南部各地,但因有贛江、吁江的天然通道相通,自秦統一中國后,漢人陸續遷入,人口大增,昔日“蠻荒之地”逐漸得以開發。
至漢代(公元前220-206),贛南已建有贛縣、于都二縣。特別是隋開皇年間鑿通梅關之后,一條中原內地至嶺南各地的便捷通道從江西直通南北。所以,當北方漢人南遷時,大多是越過長江進入贛北和贛中,以后又一浪一浪地向贛南、閩西推進,至隨宋王朝崩潰的北方移民再一次大規模涌入后,贛南已建有13個縣,人口達32萬,各方面的發展都大大領先于閩、粵相鄰地區。大量移民所帶來的中原文化連同沿途吸收的贛文化,開始了與當地土著的融合、涵化。
使贛南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就已為之積淀了深厚的人口、經濟與文化基礎,并為這個民系的定型提供了良好的前期鋪墊。后來客家人又乘虛繼續遷往贛中、贛西北等地定居下來,再一次促成了客家文化與贛文化的交流、融合。所以可以說,贛文化自古以來就與客家文化的形成、豐富、完善上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一個民族的民間音樂是展示這個民族文化屬性的有聲載體,且顯明、靈活而形象地表現出這個民族大眾的精神面貌、文化素養、興趣愛好與生活追求。
它既有保持其傳統個性不至流失的強烈慣性,又有其敏感、靈活地接受外來影響和不斷吸收新的內容來充實、完善自己的強烈欲望。江西客家音樂它與閩、粵客家音樂又有同根同源、共生共榮、共同吸收,擁有當地少數民族的粗放美和野性美,并使其轉化成獨特的客家個性特征。并且由于客家地區地理條件的限制,出現了語言上”各村不同音?的現象。想要區分、識別客家文化與非客家文化確實是件難之又難的事情。但是,盡管如此,我們認為至少應該符合以下情況之一者方能認為是客家音樂:其一,其唱詞使用的是具個性化的客家方言;其二,在腔調、音列組合上具典型的客家風格特征;其三,客家移民從祖籍地帶來的傳統民間音樂及其變體;其四,長期在戲曲、曲藝中使用并已客家化了的外來民歌和器樂曲牌;其五,長期在客家民間風俗、宗教禮儀中使用并與客家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傳統音樂。當然,以上幾點僅僅是獨家之見,我們迫切希望能聽到諸多不同見解。只要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江西的客家音樂,進而激發對它的興趣,就說明我們的目的已經達到。最后,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了解并且重視客家文化,把客家文化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