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國外都非常重視音樂教育事業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每4個德國人中就有一個人能熟練演奏樂器”這個說法,作為奧爾夫教學體系的發源地,以及巴赫、貝多芬、施特勞斯、勃拉姆斯等著名作曲家的出生之地,德國的音樂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和人文積淀。《人民日報》曾發過一篇名為《讓音樂沒有門檻》的文章,通過講述一名電工大叔會彈琴的故事,強調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以此來呼吁人們提高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
《讓音樂沒有門檻》
“我可以彈一曲嗎?”從進門起,德國電工大叔就忍不住瞄著家中的鋼琴。被欣然邀請后,大叔脫下電工服外套,端正坐好,掀開鋼琴蓋,即興演奏起一段爵士鋼琴曲。前一刻還鼓搗著電路的雙手,此刻已在黑白琴鍵上靈巧翻飛。爵士樂變換的節奏和風格,令從小學習古典鋼琴的友人自嘆不如。一曲終了,大叔笑道:“最近準備搬家,有一陣沒彈了,實在手癢癢。”他對自己10歲起練就的“童子功”并不以為意,“彈鋼琴不過是為了平時家庭聚會活躍氣氛”。
電工大叔深藏不露的琴技,讓我想起經常路過的一所業余培訓學校。該校以門德爾松的姐姐范尼·亨塞爾命名,規模不大。每次經過那里,除了學生模樣的少年,還能遇到背著樂器的中青年甚至“銀發族”進出學校。開始我曾認為這學校的老師可真多。后來友人告訴我,那些中青年和“銀發族”也都是學員。這些白領、工人和退休老人不求以音樂特長為職場履歷添彩,只是以學習音樂來充實生活。
提起學習音樂,人們總會覺得這是一項高雅又費錢的愛好。不過,對于德國民眾來說,在業余時間學習或接觸音樂,并不算奢侈。以范尼·亨塞爾音樂學校為例,包括樂理、聲樂、樂器在內的各類輔導班,每學時學費只需15歐元。在德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所這樣“接地氣”的公立培訓學校——收費低廉,為所有想學音樂的人敞開大門。從5歲至99歲的人都可以報名入學。
在德國生活,我常聽到“每4個德國人中就有一個人能熟練演奏樂器”這個說法,或許夸張,但足以顯示德國音樂教育的普及程度。德國有4萬個合唱團,2.5萬個專業或業余的樂團及舞蹈團。
根據德國音樂商業協會2018年的最新統計,在8000萬德國人口中,有1400萬人能夠熟練演奏至少一種樂器。年輕一代的音樂教育普及率尤其高,以17歲的青少年群體為例,能熟練演奏樂器的人數比例高達24%。喜歡欣賞音樂的德國人也十分廣泛,平均每個德國人每年至少會聽一場音樂會或者看一場歌劇。
欣賞音樂的門檻也很低。都說“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在世界樂壇享有崇高聲譽的柏林愛樂樂團,偏偏要送出免費的“午餐音樂會”。在每年9月到次年7月之間的每周二中午1點,愛樂樂團音樂廳的大堂里都會舉辦一場長達四五十分鐘的非正式音樂會。聽眾的服裝和人數都沒有限制,人們身著便服,或簇擁站立,或擠坐在樓梯上,甚至就在音樂家不遠處席地而坐,這都沒關系——欣賞音樂沒有門檻。
專業院校也會向公眾開放很多高質量的免費音樂會。作為世界頂尖的藝術類大學,柏林藝術大學每年都會舉辦大量的學生匯報演出或大師公益場——公眾在官網上查詢報名,先到先得。我去聽過一場獎學金獲得者的匯報演出,禮堂座無虛席。每曲奏罷,觀眾都會為這些初出茅廬的“明日之星”送上雷鳴般的掌聲。
貝多芬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淡化音樂考級的德國人,重視的是讓盡可能多的人欣賞到這項藝術,讓它成為人們生活的啟明星。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02日 22 版)
文章通過一則故事和幾組數據,非常客觀的反應了德國音樂教育的普及程度,總結一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享受音樂:在德國,人們學習音樂不是為了學習一門技能,更多的是為了充實生活;傳統觀念:在普遍德國人的心里,古典音樂就像是他們的傳統文化一樣重要;國家重視:德國有很多公立培訓音樂的學校;音樂必修課:在德國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是一門必修課必修課,樂器的演奏是每個孩子都必備的;社會氛圍:許多音樂廳會定期舉辦免費的音樂會供人們欣賞。
除了故事中提到的,我還想講一講德國校內的授課方式。學校每周開設一次或兩次音樂課,因為德國是半日制,所以一般下午的課后活動就進行樂器或聲樂表演、合唱團演出、管弦樂隊演出等等。學生們學的都以和聲、音樂史、作品分析,這樣非常注重理論的課程為主。結束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進入高中后,學生需要選擇音樂或是其他藝術門類作為必修課,繼續進行藝術類的學習。
不光是德國,許多國家也都非常重視音樂教育事業。
我們都知道學習音樂能夠增強孩子的合作能力、創造力,培養敏捷的思維等等,而芬蘭的音樂老師恰恰正是以培養全方位發展的學生為目標進行著教學。這點也很值得每一位音樂老師學習。
在芬蘭,音樂老師普遍認為,教授音樂并非只專注于音樂技能,而是將塑造孩子一生的品格。學生們學習的不止是古典音樂,也不止是單一的樂器,他們學的是多種流派、多種樂器,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以及形式;在瑞典,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規定每年上音樂課的課時要滿230個小時,學習的課程分為聲音、合奏、音樂理論這幾個部分。而進入高中非義務教育階段后,學生仍可以免費學習聲樂和器樂;在挪威,音樂課也是學生們的必修課程,學校規定學生每年上音樂課的課時要滿285個小時,課程內容注重創作、理解、體驗、聽力等內容;在意大利,學生每周要上兩個小時的音樂課,課后還有單獨再加一個小時的聲音或器樂的練習;在美國,學校鼓勵學生學習樂器、唱歌,并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學習到基本的樂理知識;在俄羅斯,家庭普遍重視培養兒童的藝術感受力和鑒賞力,俄羅斯人最喜歡去的地方是戲劇院,常常是父母帶著孩子一家人興致勃勃地到劇院去;在匈牙利,從幼兒園到高中,音樂訓練就一直是基礎課程的一部分。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們堅信,音樂與數學、自然科學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系,學習音樂能夠發展完整的人格。
……為何越來越多的國家如此重視音樂教育?相信答案不言而喻。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又一次被確認為提高國民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也從側面反映了經濟基礎。一個國家的音樂教育發展,不僅提高了國民的審美,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
雖然我們的音樂教育事業道阻且長,但相信,在不久后的將來,音樂教育事業將會發展地越來越好。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