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國的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自信來源于哪里
自古以來,音樂和音樂教育就在中國社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追溯中國的音樂教育的悠遠歷史,必然離不開周朝貴族教育體系中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樂”更是意義非凡,每當皇宮內有燕饗之樂,則必有工商角徵羽伴奏。
據記載,孔子的其中一位老師,師襄,就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位著名樂官。
到了西漢,董仲舒提出音樂可以改變民風,可以成為上層建筑中的重要部分,人們開始關注到音樂的道德教化功能。不僅如此,我國古人還發現了“五音”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音樂可以影響身體氣血陰陽的變化。這些觀點,與西方將音樂與心理健康相聯系的觀點不謀而合。
多元化的音樂視野來到現當代時期,中國音樂教育的視野成了多元化的。中國音樂不僅有著本土文化——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這片沃土,還汲取了西方專業藝術音樂的理論的養分。
中國傳統音樂的底蘊原本就是深厚的,民歌、曲藝、器樂,它們承載著數千年的文化傳統,無可替代。而百年來的“中體西用”又給中國的民族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大批優秀的作品誕生了: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到鋼琴協奏曲《黃河》,再到近幾年的歌劇《奔月》,這些作品用西方的交響樂演奏形式和體裁講述著中國故事。
目前中國的音樂教育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也帶著向西方學習的痕跡,通過中西結合的方式,它不斷朝著專業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為高質量的音樂教育提供了保證。
全方位多層次覆蓋的教育體系在當今的中國,音樂教育可謂覆蓋了各個年齡段,滿足了多種學習需求。近年來,業余音樂教育迅速普及,我國社會一度出現“學琴熱”的現象,不少幼兒園和小學已經能夠開展全校范圍內的樂器普及教育。
到了中學和大學,學生還可以繼續進行音樂活動——我國許多中學和高校紛紛成立了學生交響樂團、民樂團、合唱團,其中相當一部分有著較高水準,受邀赴世界各地比賽巡演。
從專業音樂教育的角度看,以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為代表的專業院校聚集著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其附小、附中更是為各類音樂院校儲備了大量“后備軍”。近幾年,中國的青年音樂家們在國際賽事中的卓越表現可謂有目共睹,這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國音樂教育的實力和水平。
不僅如此,中國音樂教育在某些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沿。隨著中國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線上音樂教育也成為了許多人的選擇,琴童可以足不出戶,通過視頻課的方式享受全國范圍的師資。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升音樂教育行業信息化方面取得了突出進展,一些專業的音樂院校正在持續研究“AI+音樂”,在學術領域將音樂與人工智能更好地結合;而作為國內古典音樂平臺的庫客音樂在2015年就開始研發智能音樂教育方案,一直致力于音樂教育的發展。目前庫客已擁有一套成體系的智能教育方案,并衍生出KUKEY智能鋼琴教育產品。以古典音樂內容為核心,技術及師資為保障,讓中國音樂教育真正地走在了世界前沿。未來也將會依托著核心的“軟實力”,向智能教育領域進行更多拓展。
明白了!
中國的音樂教育從商周漢唐的文化沃土中發芽,又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以開闊的胸襟和多元化的視野吸納了來自西方的養分。
中國的音樂教育更懂得創新和突破,在音樂教育體系日益成熟的同時,將最新的科學技術融入其中,使小琴童和音樂愛好者們享受全方位的音樂教育資源。這正是中國音樂教育自信力的來源!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