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應該幾歲學音樂缺乏證據
競技運動、舞蹈、音樂……這些方面的技能應該從小培養才更可能成才。類似的說法流傳很廣,然而對于為什么要從小培養,相比柔韌度等身體發育特點的解釋,一些內在的特點更難以理解。一種籠統的解釋是,兒童學東西比成年人快,特定能力的習得存在一個關鍵培養階段。與此相對應的是,在一些地方,圍繞什么年齡應該學什么,兒童教育形成了大量有具體年齡要求的“起跑線”,且越來越低齡化。然而,最近,一項關于音樂學習的研究發現,從日后音樂成就的視角來看,特定的適合開始學音樂的這個年齡段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學音樂真的越早越好?
開展這項研究的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神經科學系科學家勞拉·韋斯爾迪克(Laura W. Wesseldijk)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沒有發現適合音樂學習的特殊敏感期的證據,因此,兒童并不一定非要在某個年齡以前開始學習音樂!
這一最新發現基于當地三百多個專業的音樂家和七千多個成年雙胞胎的成長數據,為了探究開始進行音樂訓練的年齡與其后的音樂成就等因素的關系,研究人員調查了這些人的相關數據,分析后發現敏感期的說法缺乏證據。這一研究2021年1月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雙胞胎數據的引入,使得對遺傳信息的分析成為可能,由此可以將更多影響人音樂水平發展的因素考慮進來。除了出生即有的遺傳信息,還包括曾經每周的練習時間。而在音樂成就上,不同人群采取了不同的測量方式,對于音樂家,主要問他們作品和獲獎的數量,對雙胞胎們,其音樂成就的測量從不參與音樂到進行免費的公開表演再到作為音樂家進行專業的表演等,被區分出不同梯度。除了音樂成就之外,研究者們還收集了音高、旋律、節奏等更客觀的音樂能力傾向的數據,這使得人們對音樂表現有了更多維度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比較不同年齡開始音樂訓練所帶來的影響,那些報告自己1歲以下或18歲以上開始進行音樂訓練的參與者的樣本被排除在外?傮w上,對這一問題的探討限定在了青少年和兒童群體,研究主要關注的是早期教育中開始進行音樂訓練的年齡段究竟會對音樂表現產生怎樣的影響。
早學可能只是表象如果只考慮年齡這一因素,數據顯示,無論是音樂家群體,還是雙胞胎群體,開始學音樂的年齡更早的人總體上在能力和日后的成就上也會更高。但將終生練習的影響考慮進來后,開始學音樂的時間就只能預測音樂能力而預測不了成就了。這說明,一個人的總體練習情況會影響開始年齡與成就之間的關系。
而除了總體練習情況,家庭因素對這種關系之間的影響也很明顯。由于研究中包含了雙胞胎的數據,基因的影響、共同生活環境的影響,以及非共同生活環境的影響得以分析。而當控制了家庭因素這個變量后,開始學音樂的年齡與能力和成就的關系變得幾乎不存在了。
“當你開始學音樂的年齡更早的話,你很顯然可能會有更多的總體練習時間。而與此同時,開始學的年齡也會受到基因和家庭環境的影響!眲诶ろf斯爾迪克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這種關系可能是因為,對于那些在音樂等特定領域展現出才能的兒童,他們實際上被鼓勵去更早開始進行訓練。也可能是因為,那些家庭音樂氛圍濃厚同時又有才華的家人為他們的孩子早早地提供了一個音樂環境,與此同時,也把他們喜歡音樂的這樣一種基因上的傾向傳給了下一代。這樣,早學與日后在特定領域的成功,這種關系看起來反映了來自基因和環境的雙重因素的影響!
這種影響也意味著,所謂越早學音樂越可能在成年后有更高的成就,這種關系可能并不是年齡本身所造就的。早學可能只是表象,早學背后其實潛藏了一個人的總體的練習情況,對音樂的遺傳上的傾向,以及家庭音樂教育環境等因素。而沒有音樂遺傳傾向和良好音樂家庭教育環境的人也并不必然就沒有機會在音樂上取得成就。事實上,這項研究只是沒有發現音樂敏感期的證據,但尚且不能排除敏感期是存在的。
機會很重要因為,諸如學習某種能力的關鍵期,這樣的識別極為困難。早在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腦和認知科學系的科學家約書亞·哈茨霍恩曾嘗試去研究過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期,在對六十多萬將英語作為母語或非母語的人的相關能力和學習時間進行分析后,認為第二語言學習的關鍵期確實存在,估計峰值在17.4歲,也就是差不多成年臨界值附近,在此之后,學習能力逐漸下降。這一研究發表在《認知》雜志(Cognition)。
兒童學語言比成年人更容易,這樣的說法也流傳很廣,但其實也很少有證據能證明這種從容易變成困難的界限在多大年齡,以及這背后的原因。問題就在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能力的大小其實很難通過人們的最終成就來測量。約書亞·哈茨霍恩等人就認為,學習是要花時間的,所以所謂學習能力的關鍵期很難說跟成就大小直接掛鉤。
這些其實都提醒人們應謹慎看待敏感期或關鍵期之類的界定。成年后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功的過程通常是極為復雜的,從不同年齡開始進行某項學習的人的最終成就來反推背后不同年齡階段學習能力的變化也是很困難的。中間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特別是外界環境的影響。
最新研究在探索音樂訓練是否也存在敏感期的問題時,其實也存在類似的局限。由于相關開始學音樂的時間是靠個人報告的,所以也很可能在這個大跨度的時間范圍里存在不準確的情況。盡管沒有發現敏感期的證據,但勞拉·韋斯爾迪克認為,遺傳和環境對成就的作用顯示,給兒童提供大量不同的機會讓他們去探索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很可能是有益的,這樣他們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發展自己的才能。
關注興趣比一味地強調開始時間更早或許更為重要。這點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有大量的例子,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兒童在父母的強迫下練琴等,但因為沒有興趣甚至產生了厭惡,日后再不愿意碰音樂。相反一些真正熱愛的人,雖然開始學得更晚,但日后在興趣的吸引下持續在該領域投入精力,反而可能取得成就。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