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創教育:2021外灘教育論壇聚焦音樂科技
未來的音樂還能多好玩?
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元宇宙
等技術和概念不斷興起
未來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升到更高維度
學音樂就等于練琴嗎?
有沒有一種能激發藝術創造力的學習方式?
科技如何與音樂結合?
如何用音樂創作來“演繹”自己的世界?
……
外灘教育論壇相約上音歌劇院,上音音樂工程系系主任、作曲家、賀綠汀高研院高級研究員于陽教授受邀,攜手三位教育專家,深度講解人工智能音樂與音樂教育的關系,一起走近未來的音樂世界。
本次論壇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指導,上海音樂學院聯合上海市教育學會、新民晚報社主辦,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中國教育學會科創教育發展協作體承辦,并將于明天(11月18日)通過新華網、東方網、澎湃、中國教育在線、騰訊教育和新民網等平臺進行播出。
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徐衛出席論壇,并為上海音樂人工智能教育項目聯盟學校頒發證書。據悉,20余家聯盟學校后續將在音樂科創課程、聲音數據采集、音樂人工智能等方面開展合作。論壇現場,四位專家獲頒“外灘教育論壇專家”聘書。
嘉賓們分別以“什么是音創教育”“如何用音樂點亮青春”“升級版的音樂課能帶來哪些學科外的收獲”以及“ 未來的音樂還能多好玩”等板塊深入展開研討。
什么是音創教育?
市教委教研室音樂教研員、特級教師席恒談到,音創教育即在技術支持下改變音樂學習方式,由教師主導下的書中學,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深度實踐的做中學。在上音音工系科技團隊的資源支持、人工智能的融入下,讓科技融入使音樂課堂更接地氣,讓充滿科技味的音樂更貼近當代學生的生活,更為學生喜聞樂見。
其次,以信息技術應用來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如上音音樂工程系副教授陳世哲團隊自主開發的國產首個免費音樂制作軟件“Sound Bug音蟲”一直致力于普及計算機音樂教育,也致力于利用AI技術降低初學者的創作門檻,成為孩子們音樂學習的有力工具。
據悉,音蟲已成為上海市中小學音樂“空中課堂”的指定平臺,數百位一線音樂老師組成的備課團隊全員介入積極探索,所提供的示范案例,在上海的基礎音樂教學領域中引發正面的群體效應。
科技技術如何應用于課堂?
于陽教授則就計算機音樂的由來以及計算機音樂與音樂教育的關系,并舉例哪些新的科技技術將可以應用于課堂,進行更深一步的研討。
隨著數字產業的高速發展,數字化的技術手段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音樂藝術與音樂生態,對音樂創作、音樂傳播、音樂欣賞等帶來顛覆性變革,“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已明確納入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2003年,上海音樂學院創立全國首個“音樂科技與藝術”專業,目標就是培養跨領域的音樂科技人才。以計算機為工具,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通過計算機與音樂教育的結合,以計算機音樂創編為核心,更是可以進一步激發音樂創造力。
愛上音樂課的“新理由”
大同中學校長郭金華聚焦音樂教育本身,分享了特色CIE課程《數碼音樂制作》的源起與發展,藝術和技術的融合能極大豐富學生發展的空間,同時在課程內容上實現了跨學科的高度整合,在過程中實現了創新素養培育。
戩浜學校副校長劉婧則以農村普通學校的探索,分享音創教育給學生帶來的新體驗。音創軟件讓孩子擁有了演繹內心世界的“新思維”:豐富了音樂學習過程、路徑,讓學生能通過軟件從而激發新的思維。音創課堂還使學生擁有了愛上音樂課的“新理由”: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上,學生可以擁有專屬個人、獨一無二的學習成果,從而帶來強大的學習興趣與內驅,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也可以自己創作了”,讓學生重新愛上了音樂和音樂課。
音創學習讓師生攜手走進了“新世界”,更是帶來了學校藝術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新生機”,使市郊農村學校的學生能同樣享受公平的音樂教育資源和擁有創新探索的機會。
來自大同中學的CIE數碼音樂課程的學生團還帶來他們的原創歌曲《百年》,體現了音創教育目前的成果。
未來的人才應該具備哪些音樂素質?
音創賦能顯優勢,藝術均衡煥生機,未來的音樂還能多好玩?讓人無比期待。
于陽教授談及音樂信息化浪潮中,如何推進科研和應用的發展,以及未來的人才應該具備哪些音樂素質。學科交叉的重要性變得更為重要,同時也要注重讓學生從工具的使用者,轉變為工具的制造者,進一步推動音樂人才培養與教學研究范式的研究與創新,促進音樂與科技的深度交叉融合。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