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組織召開原創音樂劇《審判日》劇目研討會
戳上方藍字 更多精彩等你看!“告慰,告慰,一半是堅毅,一半是淚水。告慰,告慰,一半是振奮,一半是傷悲。民族崛起山河永固,人民至上揚我國威。未來之中國,雄踞東方世人敬仰。未來之中國,繁榮盛國富民強。未來之中國,生機勃發光芒萬丈。”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煙臺市歌舞劇院創排的音樂劇《審判日》11月26日、27日晚在煙臺大劇院成功首演。演員們精湛而真情流露的演出、優美又有極強感染力的唱段,與科技感十足的光電影藝術完美融合,打造了視覺沖擊力十足的一流的舞臺呈現,贏得了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和陣陣喝彩。
11月28日上午,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組織召開原創音樂劇《審判日》劇目研討會。中國音樂劇協會原副會長、秘書長,劇作家,評論家王道誠,原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陳鵬,中央歌劇院原演奏家、評論家景作人,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李云濤,以山東歌舞劇院黨委書記、院長,劇目編劇張積強,總導演邱曉晨,作曲武凱,聲樂指導張楠,道具設計邵煒等為代表的主創團隊以及音樂劇《審判日》的主要演職人員共同參加了研討會,研討會由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玲主持。
音樂劇《審判日》取材于發生在煙臺的中國涉外刑事第一案——“楊祿奎事件”,真實記錄中國外交斗爭的一次標志性勝利,重溫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尊嚴和權利不懈斗爭的過往。研討會上,專家對音樂劇《審判日》整體舞臺呈現予以贊揚與肯定,認為該劇立意好,有高度,結構編排合理,人物角色選擇精準、設定清晰,演員舞臺表現力強,燈光、音響、道具極具代入感,作為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紅色題材的、革命題材的音樂劇,該劇具有一定的政治和藝術成就。
編劇張積強:
滿懷家國情懷,堅守藝術理想展開的創作
山東歌舞劇院黨委書記、院長,劇目編劇張積強首先從創作背景、創作態度、創作團隊三個角度系統介紹了劇目的創作情況。他表示:“這部劇是我懷著對煙臺的無限眷戀開展創作的。這部劇和以往的創作都有所不同,不同在于一個是精神上的牽引,另外自覺不自覺的擔起了一份責任,因為煙臺是我的家鄉,我要創作一部無愧于膠東這個紅色土地的作品。當時看到楊祿奎事件之后觸動很深,覺得這個題材適合音樂劇的創作。我們黨在建黨百年當中,今天我們所強調的初心是什么?我在楊祿奎的事件當中看到了黨的初心,這也是我在創作當中最大的初心。在創作過程中,我對《審判日》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用心在打造,除了注重音樂劇的特性和戲劇化的沖突結構之外,還注重唱詞的文學性。從開場山海之間第一句歌詞到未來是中國,20多首歌詞我是按照文學作品、一個職業詞人的態度來完成的,前后三易其稿。”
張院長表示:希望通過這部劇把煙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唱出去,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地方政府為老百姓討回公道和爭取民族尊嚴的事跡唱出去。在創作、演出團隊打造上我們把握兩點:一是盡可能最大化使用煙臺本土力量。主創團隊都是來自濟南和煙臺,這個在全國音樂劇創作當中不多見,不僅僅是經費問題,更重要的是經過長期磨合藝術追求和藝術理想相同,大家能擰成一股繩,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部作品的打造當中。二是要培養、鍛煉基層文藝隊伍。一個院團的生命線就是立戲,排一部戲更重要是什么呢?要培養和鍛煉一批人才。演員中請了金鐘獎第一名于海洋擔任,其他所有演員都是煙臺本地演員。打造一部作品、培養鍛煉一支隊伍是合二為一的,這一點對劇目的延續性非常重要。煙臺有這么大魄力來創作一部音樂劇,我們要把產品變成生產力,把這部作品長期延續下去,為煙臺培養出一批本土音樂劇人才。
總導演邱曉晨:
44天全力奮斗,創造性的將一段為人民而戰,為尊嚴而戰的歷史立上舞臺
音樂劇《審判日》總導演邱曉晨發表創作感言:“好聽、好看是音樂劇首先要做到的,而音樂劇‘審判日’這三個字,立上舞臺我是覺得是有力量的,用這種主題,用音樂劇的形式立在舞臺,在國內很少有。我在做音樂劇《審判日》之前我對它是這樣定義的,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為民族而戰,力量相差懸殊的戰爭,是一場決定未來、贏得尊嚴的艱難博弈,更是一場對待生命、尊重生命、生命平等的深刻宣講,這是我對音樂劇《審判日》的理解,我也是在不斷地用不同的手段來豐富它。主創團隊從10月11日開始正式排練,到11月26日演出,歷時44天。我們所有演員之前沒有接觸過音樂劇,我踏進煙臺市歌舞劇院時就沒把自己當外人,覺得應該跟大家一起去做這件事。我跟所有演員有很多共鳴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一起去完成心目中的夢想,在創排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是一個不斷沉淀、不斷打磨和不斷充實的過程。我們在歷史長河中,用音樂劇的形式去回望楊祿奎事件,覺得每個人都是那段歷史長河的親歷者,對楊祿奎事件的公正審判則是長河流淌中泛起的滾滾浪花,如今我們用音樂劇的形式來藝術化的定格,用獨特的藝術視角去彰顯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力量,所以我相信在各位專家以及各位演員們不斷地充實下,音樂劇《審判日》一定會越走越遠。 ”
專家點評:
政治立意高遠,現實意義深刻,藝術價值極高,是一部弘揚民族精神,進行生動愛國主義教育的教科書
中國音樂劇協會原副會長、秘書長,劇作家,評論家王道誠被劇目深深打動,真情流露感慨道:“這部戲昨天晚上成功的演出,使我很感動,使我浮想聯翩、熱淚盈眶。之所以讓我熱淚盈眶,就是在那么一個歷史年代,在這么一群有志士,在黨的召喚下迸發出民族的力量,他們是中華優秀兒女。這部劇能夠在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演出,具有當代不可估量的價值和它深刻的現實意義以及深遠的歷史意義。該劇在‘一城一地,一市一人’的相對‘狹小’空間,成功塑造了時任煙臺市長姚仲民的英雄形象,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實現了‘小切口大文章’,這部劇要好好總結它的政治成就,它不僅是一部我國涉外司法的成功案例,更是一部弘揚民族精神,進行生動愛國主義的教科書。 其次,該劇在舞臺上成功呈現出了‘以史為鑒’的當代藝術價值,‘楊祿奎事件’看似是紅色政權建立初期發生在我們國家中的一件小事,但它折射出的是我們黨的力量,我們國家的力量,我們人民的力量。所以這部戲的現實意義,當代價值和它的歷史意義,一目了然。該劇在狹小的空間內實現了廣闊的藝術表現,實踐了中國音樂劇的戲劇思維,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
專家點評:
題材藝術獨一無二,舞臺表現有層次感,文化標識很鮮明,突破了音樂劇的難點,彰顯了煙臺藝術創作能力
原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陳鵬直言這是他第一次看煙臺原創音樂劇。“出乎我的預料之外,高出我的期待。”他在發言中總結該劇具有立意很高、眼光很遠,視角很獨特,文化標識很鮮明四大特點。“音樂劇《審判日》是以真實發生在煙臺歷史上的‘楊祿奎事件’為背景創作的,這個題材值得抓,而且抓得好,因為這個題材是獨一無二的,從一開始就奠定了這部劇具有藝術獨特性的基礎。”陳鵬認為,該劇藝術品相好,劇本設計合理,一序一尾五幕一共29段,宜歌而歌,宜舞而舞,突破了音樂劇難講革命題材故事的難點。《審判日》作為一出音樂劇的誕生,彰顯了煙臺藝術創作的能力和發展方向是和青年人的審美、城市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是同步的。舞臺造型非常具有層次感,在音樂創作上是非常用心的,“整個音樂給作品鋪了一個很厚的基礎。”同時,陳鵬副廳長對燈光設計給予了極大的肯定,“燈光也有想法,這個戲我特別感好的是燈光的逆光,在情節沉重的時候大量的逆光給人一種陰影感、壓迫感,當最后勝利的時候,強烈的逆光形成道路的牽引的展延和深遠的感覺,這個逆光是用得好的。”發言中,陳鵬副廳長也對全體演員給予鼓勵,希望通過該劇可以帶出一支煙臺本土的、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音樂劇團隊。
“一是該劇的立意特別好,其次是這部劇彰顯了中國人的人權。”中央歌劇院原演奏家、評論家景作人在發言中表示這是音樂劇《審判日》帶給他最直接的兩點觸動。“西方人不是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人權嘛?在人權上攻擊我們,我們共產黨執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人民爭取人權,該劇以此為著眼點,也是特別準確的。”作為深耕音樂領域的專家,景作人對音樂劇《審判日》作曲武凱老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武凱老師的音樂非常好,有幾段給我印象很深,印象最深的是姚仲明給梁玉英(楊祿奎妻子)去送東西時站在門口那一大段,寫得非常好,非常深情,而且有歌劇化的傾向,確實很難寫,他創作旋律的才能令我欽佩。”希望煙臺市歌舞劇院通過這部劇能夠把我們的演員隊伍帶起來,讓我們在看這部劇時不僅從內容上吸收蘊含的教義,在藝術上也能夠得到更高的享受。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李云濤也就音樂創作方面對該劇進行了點評。
專家們還圍繞如何提升音樂劇《審判日》的舞臺表現力,如何細膩表現不同人物角色的內心活動,如何提升舞美造型設計,如何將該劇打造為煙臺的保留劇目,進而使得該劇成為煙臺標志性的文化品牌等方面各抒己見。主創團隊表示各位專家的意見非常有借鑒性,下一步將根據這些意見對該劇進行調整,同時也會把專家的意見融入二度創作當中,對該劇進行再次的打磨,使之成為一部藝術精品。
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玲對各位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表達感謝,并表示:煙臺是一個沿海開放城市,思想領先、藝術領先是我們的追求,下一步,我們將認真梳理、研究與會專家的建議,進一步做好劇目的再修改、再提升,努力將劇目打造成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無愧于時代與人民的全國一流的藝術精品。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