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嘴“音樂半島”建設,重慶大渡口在下一盤大棋
大渡口釣魚嘴的“音樂半島”,作為重慶重點打造的六張“城市新名片”之一的“藝術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不但對于大渡口的城市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重慶的城市更新也是意義重大。
我們要看清楚釣魚嘴為何要建“音樂半島”,首先要讀懂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這篇“大文章”。長江自青海發源后,與瀾滄江、怒江一起在橫斷山脈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壯麗景觀,到了香格里拉縣的沙松碧村,突然來了個100多度的急轉彎,轉向東北,形成了罕見的“V”字形大灣,被稱為“長江第一灣”。從此長江沒有朝著東南亞奔流,而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塑造了北緯30度的生態奇跡。
長江進入重慶中心城區后,釣魚嘴半島附近的江段堪稱“中心城區第一灣”。長江在這兒沒有直流向東,而是折向東北,再經過九龍半島的傳續后,朝渝中和江北嘴、彈子石一線奔去,可以說正是有了長江在釣魚嘴的大轉折、大迂回,才有了長嘉匯大景區的曠世奇觀。釣魚嘴段長江奔涌折回的氣勢,好比一部交響樂的磅礴序章。
釣魚嘴半島打造“音樂半島”,將使得重慶中心城區段長江實現“開門紅”,用音樂創意經濟這樣的“低碳經濟”“無煙工業”盤活釣魚嘴半島,將成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一顆“耀眼明珠”。
一、音樂創意經濟助力大渡口“蝶變”
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老工業區的轉型升級都是不容易的,需要高瞻布局、精心打造。大渡口區主動謀變、堅毅前行,從老工業區發展成為創意產業集中區,這個大方向是我們無論如何都要給與鼓勵的。
大渡口區的發展,歷經了人類三次產業的蝶變。歷史上,馬王場在舊石器時代的石斧開啟了重慶主城的文明之光,農耕文明下大渡口義渡文化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典范,大渡口的第一產業書寫著古典時代的詩情畫意。抗戰時代重鋼等制造業企業以國家民族的“大義”為擔當落戶大渡口,大渡口以重工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蓬勃發展。
到本世紀,大渡口和整個重慶主城區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城市更新重塑的重要機遇期,重鋼出于“大義”實施了環保搬遷,大渡口的產業結構開始了由重向輕、由輕向好的歷程。目前大渡口的新型興制造業和戰略型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今年前三季度,大渡口新興產業發展迅猛,規模以上工業中戰新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33.38億元,同比增長66.1%,占全區比重為59.6%;高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94.47億元,同比增長107.5%,占全區比重為42.7%。
與此同時,大渡口也緊緊抓住第三產業發展的風口,推動服務經濟發展,今年1-8月,全區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6.72億元,同比增長40.3%。在區“十四五”規劃中,大渡口提出要“高標準打造長江文化藝術灣區,突出“人文渡口、樂亮江灣”主題,建好釣魚嘴音樂半島,打造國家級音樂產業基地。”
為何大渡口區如此重視音樂半島建設呢?這是因為,大渡口在改造老工業區的時候,必須既能與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江四岸治理提升等全國、全市的大局結合起來統籌思考和布局,又需要確實有一個強有力的區域來承載文化藝術發展的夢想和野望,那么釣魚嘴半島就是大渡口將老舊工業區的形象改造為藝術高地和文旅天堂的核心載體。
釣魚嘴半島位于大渡口南部,長江自西向北流過,濱江岸線長約5.54公里,是長江進入重慶主城后的第一個半島,也是重慶主城唯一未開發的半島。根據市規委會審定的《重慶市兩江四岸城市發展主軸規劃研究》,將九龍半島至釣魚嘴半島濱江區域確定為長江文化藝術灣區,釣魚嘴半島定位為“音樂半島”。
從釣魚嘴半島的定位來看,確實具有科學性。因為江北嘴半島依托金融業和高端商業的聚集,確實已經成為重慶的CBD(中央商務區),這方面釣魚嘴沒法爭。釣魚嘴50-100米的地形落差,本身便是音階起伏的最好背景,該區形態多樣的老廠房和內部可變空間的自由,賦予音樂創意所需的“古早味”。用好倫敦、紐約、北京、上海等城市正在運用的CAZ理念(中央活動區),在打造藝術灣區的同時,通過文化、創意、活動、活力來聚人氣、聚朝氣,讓青春、人氣的陽光照亮大渡口,將有助于讓這片老舊工業區獲得“藝術轉型”的新生。
目前,釣魚嘴音樂半島規劃總面積7.8平方公里。根據規劃,島頭為總建筑面積13.5萬平方米的音樂聚落,體現山城之魂;中段規劃建設長江音樂廳、長江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音樂營、音樂廣場、音樂臺六大功能性項目,具有音樂教育、音樂演出、藝術展覽、休閑娛樂等核心功能;后端布局330畝24萬平方米的音樂產業集群,以及規劃常住人口6.1萬人的高品質生活示范區,推動形成“音樂+”全產業鏈,打造國家音樂產業基地。
大渡口可以說是為全市在探路音樂創意經濟的發展。2020年北京出臺《關于推動北京音樂產業繁榮發展的實施意見》確立了將北京建設成為國際音樂之都和華語音樂全球中心的發展目標,并提出,力爭到2025年,北京市音樂及其關聯產業年產值要超過1200億元。成都近年來也開展了國際音樂之都建設,提出力爭“十四五”期間年均舉辦各類音樂演藝達2000場,壯大音樂產業市場,助力國際音樂之都建設和音樂產業發展。大渡口在“音樂之路”上的蝶變,正助力重慶搶抓創意經濟大發展的風口。
三、以“國際音樂之都”為遠期目標凝聚共識
“干在當下,創造未來”,這是大渡口區開展音樂半島建設的精神寫照。一個區域的崛起和轉型,是需要堅韌決心和不懈努力的。比如合肥,從無到有成為長三角的“創新極”,也是經歷了197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遷合肥,到2017年合肥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樣持續半個世紀的奮斗歷程。
大渡口區目前的音樂半島建設,尚存在如下的不足:一是缺少比較具象的、能充分凝聚人心的目標來帶動音樂半島的長遠發展。
為此,可以推動重慶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音樂之都”,并將音樂半島作為承載重慶這一“城市野望”的核心載體。重慶要申報成功“國際音樂之都”起碼需要10—20年時間,現在是打基礎、育特色的階段。需要“多取經”,培育自身的城市音樂特色,集聚音樂之都各要素,以利于完善申報條件。同時,強化音樂半島的軌道交通、公交、停車位等公共設施布局,加強音樂半島與美術半島、江北嘴大劇院的聯動協同。
二是在場館和設備等“硬實力”上較為注重,對活動等“軟實力”建設仍有不足。
為此,要大力培育提升城市音樂品牌。借鑒瑞士的琉森音樂節讓琉森這座小城為全球所熟知的成功經驗,在草莓、穿越二號Colo等已有音樂節的基礎上,可打造重慶國際音樂節等品牌,爭取中國音樂金鐘獎、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大賽等國內外知名音樂賽事和品牌在釣魚嘴舉辦,以高標準、國際化的力量大幅提升城市音樂品牌影響力。
三是在音樂產業打造設想上較為“大而全”,聚焦度上仍有所不足。
為此,在目前大渡口加快形成集音樂創作、教育、演藝、版權交易等多種業態的產業集群的背景下,尤其要強調特色化產業優勢的打造。可以選擇數字音樂和音樂科技兩大領域加以重點突破,引育平臺型音樂企業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數字音樂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音樂服務商;大力鼓勵直播、影視等項目的發展。支持音樂情感識別、AI作曲、數字音頻水印技術、音樂標注、媒體融合技術、音樂信息學等方面的廠商和團隊落地。
四是對音樂半島的“文旅規劃力”仍需進一步加強。
為此,需要大力支持“音樂+”城市文化生活的融合創新,開發綜合性音樂消費文化地標,引領音樂高品質消費新風尚。讓藝術深入社區,與川美、川音等合作,促進“社區美術館”“社區音樂室”“社區書屋”的發展,提升群眾文藝素養。借助寶武集團的資源網絡,對標上海黃浦江夜景,在音樂半島打造國際水準的濱水夜景資源。適時在音樂半島引入低空旅游項目,讓音樂半島的文旅價值更加立體化綜合化。
五是與全球音樂資源要素的合作交流亟待擴大。
為此,要支持海外優秀音樂作品版權引進,鼓勵海外知名音樂家與團體赴渝演出,以及促進國際知名音樂企業入駐音樂半島;用好重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政策,在特定區域、特定領域進一步開放外商投資審批許可,擴大市場準入;鼓勵重慶音樂企業參與“一帶一路”、RCEP經濟圈等國家和地區的音樂項目合作;鼓勵重慶音樂企業“走出去”,并加大音樂類產品實物出口、版權輸出力度。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