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高校專業音樂教育的文化實踐問題研究
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是教育創造性的特殊表現,通過此功能可以著眼歷史與當代、當代與未來之間所連結的發展脈絡,把握歷史,塑造人才,推動文化發展。高校的音樂教育一直以來都延續著西方音樂教育模式。但近年來,隨著文化相對論的普遍認同以及音樂人類學、教育人類學理論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們對傳統音樂、西方音樂、現代音樂以及后現代音樂進行了反思,促成了以推動、發展多元音樂文化為教育目標的文化認同,但在高校音樂教育實踐中雖然存在認同多元文化的理念,但缺乏實踐與社會文化的融合度,其具體表現在創作的音樂聽不懂,音樂表現形式與大眾文化脫節,從而大大降低了音樂作為文化存在的選擇實踐功能。
我國高校專業音樂教育從近代學習西方音樂開始,至今已經走過百年,培養了一大批專業音樂人才,他們對我國音樂事業和教育事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也一直為我國的文化建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突出貢獻。但百年發展至今,當高校專業音樂教育面對新時代的文化需求以及面對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多層次、多價值的精神需求時,專業音樂教育的培養體系仍顯露出與人們的這些需求相脫節的樣態。突顯的表現有音樂知識結構體系的缺失、專業音樂與教育行為的脫節等問題。我國專業音樂教育一直存在著“重技能,輕知識”“重表演,輕能力”“重西方,輕本土”“重專業,輕文化”的教育理念,對“高、精、尖”的音樂人才培養不遺余力,直接導致了音樂人才培養體系與現當代文化建設需要的脫節,這樣的教學思路和理念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功能相悖。
師范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音樂人才培養最主要的兩個陣地。師范音樂教育約定俗成地培養音樂師資人才,屬于普通教育體系,是為普及大眾音樂知識和審美能力的一種教育構成。專業音樂教育則指培養具有音樂領域話語權人才的專門體系,它決定著我國音樂發展的先進性和創造性。二者除了在教學能力與專業能力的差異以外,其余教學內容幾乎一樣,對人文學科的普及與積累較為缺乏,直接導致了學生對音樂文化了解和掌握不足,更缺乏對文化視野的自覺關注。
長此以往,專業性與文化性如何融合的問題將越來越突顯。音樂人才的專業性將越來越受到質疑,文化融合度不高,突顯了專業音樂教育現實存在的問題。普通音樂教育支撐著大眾對音樂接受的廣度與厚度,專業音樂教育則決定著音樂發展的高度。但發展至今,隨著教育人類學對多元化人才培養的理論認同,對人本質的再定義,結合我國社會主義新時代下對文藝人才的培養要求,無論是普通音樂教育還是專業音樂教育,都應該調整對音樂教育理論的研究深度和廣度,從而有針對性地從實際出發,培養既具有專業技能,又具有人文關懷和文化自覺的新時代音樂人才。
教育理念問題就是對教育發展方向引導路徑的把握。音樂教育理念就是要指明我們的音樂發展將導向何方,以及要培養具有什么樣素質的音樂人才等問題,它直接影響著我國音樂發展的可能性、文化自信程度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的質量。其中專業音樂教育起著關鍵性的引領作用。
問題一:音樂知識結構體系的缺失
音樂知識結構缺失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我們知道,教育一方面是知識篩選、傳播、積累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更為重要的是知識又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內容。沒有知識,教育就會像空中樓閣,變成無根之源,缺乏知識的教學會讓許多教育目標無法達成和實現。因此,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談論著各種各樣的知識,也教授著各種各樣的知識,應該說知識無所不在,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知識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性質、類型、層次、范圍以及陳述方式不同帶來的不同認知結果。所以,其內涵難以確定。
人們獲得了某種知識,往往會將其當作真理,所以要對知識本身進行理性思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我們必須回答這個問題,哪怕給出一個暫時的、有待進一步修正的答案,因為在教學中我們一定會篩選出“有教育價值的知識”,這是任何學科不可回避的問題。美國學者詹姆斯認為“‘它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真的’;或者說,‘它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這就是說,知識的標準既不是客觀的感性經驗,也不是主觀的理性形式,而是要能體現出令人滿意的行為結果。那顯然對于目前的專業音樂教育的知識存在還不夠“有價值”。
音樂知識在許多專業院?磥,一般分為:音樂史論類,即各種音樂歷史的基礎知識;音樂形態類,即樂理、和聲、曲式和作品分析;音樂美學類,即一些音樂美學基礎原理的學習;專業類,即各個專業方向的實踐與理論知識。無論是在本科、碩士或是博士階段,這些音樂知識都會成為學習掌握音樂的基本儲備。毫無疑問,上述知識的構成確實是專業音樂教學的基礎性知識,也是必須要重視和強調的。隨著二十一世紀學科的發展以及對人們綜合素質的要求,專業音樂教學內容和知識缺失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不能夠滿足新時代下社會對專業音樂人才的需求。具體表現在:知識構建不全面、人文交叉學科的儲備不足、實踐知識接受度不高。比如對專業性知識,各大專業音樂院校的學生從附中到本科到研究生的畢業曲目相似度高。無論是對音樂風格類型的把握,還是曲目的選擇局限性很大,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只要把專業技術掌握了,將來就是音樂專業人才,毫不考慮音樂對于審美、對于人們內心精神的文化訴求,演來演去就是幾首曲目,只是對某一風格有所把握,這樣如何談對音樂領域的創新,如何談音樂審美與其精神價值,這是對創造力的的消極漠視。
早在上世紀末就有學者呼吁“音樂不是技術而是文化”。如,對人文交叉學科的不重視。專業音樂院校的課程設置中幾乎到碩士、博士學位的層次才會設置規定性必讀書目,才會涉及較廣泛的其他相關學科知識,而在大多數專業人才培養的本科階段幾乎斷層,造成了本科畢業論文中出現了許多就音樂技術單純只講技術的文章,活生生將論文做成一篇冗長的作品分析,缺乏對本專業必要的理論認知,更別說聯系其他相關學科,這也與許多專業類型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普遍認知有關。又如,學生對實踐知識接受度不高。實踐知識主要指學生在專業實踐過程中接受老師傳授的專業知識以及自己的實踐經驗,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對本專業技術學習上,被動的接受老師的技術要求與經驗,單純模仿老師的實踐經驗,而對自己的實踐經驗缺乏總結、思考、感悟與創造的能力,這就造成了“精專”“精技”而“缺驗”“缺文”的教學結果,其實也是對音樂知識的認識度以及把握度不夠。
此外,如何使學生所學知識形成體系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知道知識的碎片化會影響一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大部分人覺得知識不可或缺,但人們對知識把握如果僅僅在個體的知識點上,而不在知識的融匯貫通上,知識將沒有價值。特別是在專業音樂教學上,這個問題還沒有被引起重視。在專業院校中,特別是專業型的學士和碩士中,對所學音樂知識僅僅是知識點的積累,比如在一次古箏觀摩課中,一位剛畢業的古箏老師引經據典問同學們伯牙的老師是誰,同學們一片茫然,當他給出“成連”這個答案時,有一位同學舉手問了一個問題“成連把伯牙教的那么好,他的老師又是誰呢”?這時小老師有點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回答。老師的問和學生的問都反映了他們對知識點的興趣,而不能對由來或體系作進一步說明。其實在《樂府解題》中就有這一問題的答案,音樂史書中也敘述了成連教伯牙學琴的故事,并涉及到古代音樂美學中“移情”的作用,老師回答不了主要是對這一教學過程和古琴思想沒有認識,可以認定這位老師的音樂知識沒有形成體系,因此只能點到即止,這樣碎片化的知識根本不能滿足教學要求,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
要緩解或扭轉這樣的教學模式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一方面要加大學生音樂知識的儲備量,調整學生的知識結構,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注重學生音樂理解能力的培養,增強理論與實踐能力融合的核心競爭力,不僅要在技術上精益求精,更要將音樂知識能力的學習提升至文化層面,樹立文化自信心,爭取不僅在技術上有創新意識,更要使學生認識到音樂是服務大眾的精神產品,是建立文化底蘊的結構性基礎,要爭取多出創新作品,為音樂文化、審美文化、社會文化貢獻力量;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更要培養學生的“智”。對知識體系、結構以及整體音樂的智慧的把控不僅體現在對音樂技術的融會貫通上,體現在音樂理解能力上,體現在論文寫作上,更應在對音樂深刻體悟的基礎上提升自我修養,把音樂表演、音樂創作當成文化事業,當成構建精神世界的重要目標。只有眼界靠闊了,修養提升了,才能更好運用音樂語言為大眾服務,同時也更有利于學生后期終生教育的發展高度,為他們找到更好的、更廣闊的平臺,在社會上涌現出更多經典作品和音樂家。
問題二:專業音樂與教育行為的脫節
目前,我國專業音樂教育還沒有完全樹立起在音樂教育教學中實現教育價值的觀念。
教育是面向人的存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導人類的不斷進步,教育學無論是在理論闡述、綜合實踐、實際應用中目標都指向了人,所以教育的本質就是人的發展,教育的價值也是在人類的不斷進步中得以體現,人類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文明傳承都離不開教育的直接應用,教育的作用顯而易見。因此,在現當代每一個學科中都應更好地實施教育行為,這是我們不能忽視和回避的問題。要育才先育人,是人才培養體系的第一要素。
長期以來,音樂專業院校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學生技能技巧的學習與掌握,忽視教育價值與功能的影響。職業音樂家與專業音樂教師似乎可以等同,普遍存在,“只要有演唱、演奏、創作技能就是一位合格的專業教師”。這樣的觀點,學生在部分老師的影響下對于其他人文學科以及育人的性質缺乏關注度。專業音樂院校在對教師的考核中,沒有對其他教學的專門知識和能力進行系統考核,僅僅考核教師本專業的業務水平,僅僅滿足于對音樂專業技巧的訓練,似乎專業技能是能夠決定音樂發展前景的唯一要素。這樣的人才培養觀念顯然不夠完善。
專業音樂院校是培養專業音樂人才的陣地。專業音樂人才的培養首先是人的培養,培養具有一定人文修養與社會擔當的音樂人,樹立服務大眾的人文意識,通過音樂專業技術學習,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
教育學與音樂學應該是專業院校老師都應具備的教育能力,音樂專業性應該得到教育學的加持,沒有教育學“教書育人”基本理念在專業音樂教育實踐中的實際貫穿,就有可能造成學生對自身所應具備的素質和修養認識不足,缺乏一定的社會服務意識和藝術創造力,還會造成學生在畢業后缺乏終身教育學習理念,造成專業音樂人才結構的片面性,更會缺失知識結構體系建立的內在動因,造成對音樂理解的偏離、人文視野觀的狹隘等問題。
要緩解此類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制訂培養目標、設置專業與課程、編寫大綱與教材以及通過教師群體和校園文化來進行的。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通過課程編制。課程編制的實質就是對體現為知識形態的文化進行有效的選擇與組織。
總之,這樣的專業音樂現狀應引起音樂學與教育學的共同關注,這一問題不加以明確和逐步解決會使培養專業音樂人才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理念得不到延伸和發展,不僅會對音樂人才自身,更會對整個音樂教育體系帶來巨大傷害。如何走出這一困境還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加以探討。
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杜威.哲學的改造[M].許崇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