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許多學校音樂課程存在的問題
音樂教育是學生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提升音樂素養,培養豐富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的美育教育,是陶冶情操、滋潤心田、激發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審美教育。
師資和教學設備缺乏
目前大多數鄉鎮中小學校的教學設備及教師基本都未達到國家的標準,音、體、美這三門課程更是如此。據調查,最基本的音樂教學課本都無法保證人手一本,一般是只有幾十本,僅僅滿足一個班上課的要求。教師也是一人兼上幾門課程,很少有專職的音樂教師,一般音樂教師都是由語文和數學教師兼任,教材也是本堂課結束后收上去,再分發給下一個即將上音樂課的班級。
再比如音樂課所需要的樂器,鄉鎮學校往往只有一兩臺電子琴,無其他樂器,學生接觸樂器也僅僅是在課堂上,對于處在教育邊緣化位置的音樂課來說,這是遠遠達不到教學標準的,更何況音樂課的課時極少,也許一周只有一節課,到了考試周,極大幾率被其他課程所占用。不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如果缺少配套的器材和師資,教學質量都必然大打折扣。
音樂課程不受重視
一段時間以來,不管是偏遠地區還是城市里的音樂課程,都由于音樂學科沒有納入中考,使得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都不重視。有的學生上音樂課時就做其他中考學科的作業,即便不做其他作業也不聽講甚至干脆睡覺。這嚴重挫傷了音樂教師的積極性,導致學生不想學、教師不想教等局面出現,形成了惡性循環,最終出現教學效果較差等不良后果,音樂課程形同虛設,根本達不到開設美育課程的目的。
評價機制不合理
由于評價機制的不合理,導致藝術教師上課不認真、在外面做生意或者辭職等現象頻發,使得本來就很匱乏的藝術教師進一步流失,許多學校就更加缺乏藝術師資,由此使得余下老師的工作量很大。特別是音樂和美術,師資更加匱乏。
因此,音樂課程就只有請語、數、外三科老師兼任,而這三科授課老師并非音樂專業出身,稍微懂一點的老師就上一點簡單的唱歌課,不太懂的老師就干脆直接多上一節語文、數學或者外語課。這種現象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習效果達不到相應的教學目標,形成惡性循環,失去開設音樂課程的意義。
結語
開設音樂課程的目的一是讓學生的基礎素養得到全面培養;二是讓老師教好音樂課程,讓學生的音樂素質得以更好發展;三是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