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木蘭詩》,講了怎樣的故事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因最早著錄于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故《木蘭詩》產(chǎn)生時代不晚于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 且征戰(zhàn)地點皆在北方,故產(chǎn)生之地應在北朝。詩中又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可見《木蘭詩》中戰(zhàn)事當發(fā)生于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爭。其最主要之戰(zhàn)場,正在黑山、燕然山一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chǎn)生于北朝后期。
第一段,木蘭決定代父從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家中父老子幼,支撐門戶唯有木蘭。衰老的父親怎能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此時,木蘭挺身而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征,這是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之凝聚,亦是巾幗英雄本色之發(fā)露。
第二段,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zhàn)場。第三段,木蘭十年征戰(zhàn)生活。第四段,木蘭還朝辭官。第五段,木蘭還家與親人團聚。
第六段,以比喻作結(ji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撲朔是兔跳躍貌,迷離是兔眼瞇縫貌,此二句互文。雄兔撲朔而又迷離,雌兔迷離而又撲朔,兩兔一道在地上奔跑,誰又能辨其雌雄!木蘭與大伙一道征戰(zhàn),裝束舉止與男子并無二致,大伙又怎么知道我是個女子呢?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