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音樂:建立版權秩序后,付費機制亟待完善
近年來,我國數字音樂產業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更快更好地傳遞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線下音樂活動嚴重受阻,這促使音樂產業進一步向線上轉型,并催生了數字音樂平臺之間更為激烈的競爭。
為了推動我國數字音樂產業持續穩步發展,強化人們對于音樂版權價值的認可,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建議,完善線上音樂付費機制,提高網絡音樂付費率。
據了解,由于特殊的歷史發展原因,當前,我國數字音樂產業正呈現出96%的高正版普及率與5%的低正版付費率并行的發展態勢。今年,受疫情影響,音樂產業也加速了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業內人士認為,馬一德代表的這一提議可謂順應在線音樂產業的發展大勢。馬一德在建議中分析稱,中國在線音樂用戶基數龐大,產業增長空間巨大,如能有效提升付費用戶比率,不僅能推動數字音樂產業穩步發展,更能強化人們對于版權價值的認可,從而促進中國其他版權產業的協同發展。
事實上,針對目前數字音樂平臺付費率普遍偏低的狀況,已經有國內從業者開始嘗試突破。近日,國內某數字音樂平臺在非會員用戶中的歌曲切換之間進行了個性化語音推介插播的小批量測試。然而,這一小小的測試很快便引發了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如此插播對非會員用戶的音樂體驗有損害,可能導致用戶的流失。但在音樂行業,這一嘗試也獲得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認可。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嘗試其實是海外成熟的數字音樂付費轉化模式的一次借鑒和試水。據了解,作為全球最大的流媒體平臺,Spotify正是借此實現了超過45%的付費轉化率,而除了對非會員用戶進行音頻推廣的插播外,Spotify的會員還能獲得很多非會員所沒有的服務功能,包括高音質音樂、無限制切歌、可下載離線音樂等。在海外很多發展較為成熟的數字音樂平臺的運營模式中,低價、免費的初期服務策略最終都是為了指向付費轉化。
當然,用戶對于包括數字音樂在內的各類網絡文化應用的體驗感受,永遠值得相關運營商重視與維護,但無論是用戶還是音樂行業從業者,大家必須共同正視的是,優質的、可持續發展的數字音樂平臺必然是建立在運營商能夠持續提供優質音樂內容供給的基礎上。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的統計,目前中國數字音樂用戶付費轉化率仍處于較低水平,美國音樂付費率接近50%,而中國整體付費率只有5%左右。各大數字音樂平臺上提供的大量可供用戶免費聆聽的優質正版音樂內容,固然對于大眾的版權意識培養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對于數字音樂平臺來說,也意味著高昂的運營成本,長此以往必然不利于音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馬一德看來,當前,“制定行之有效的付費商業模式、鼓勵消費者購買音樂服務、進行音樂版權付費宣傳等措施,提高網絡音樂付費率,維持行業可持續發展,反哺音樂創作,已經迫在眉睫”。對此,不少業內人士也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培養音樂用戶到了關鍵時期,唯有形成上下游多方的產業循環,才能讓音樂產業機器持續健康運轉,最終反哺音樂人、音樂制作等音樂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
不過,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并立足中國數字音樂快速發展的實際進行付費轉化的探索,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數字音樂平臺在考慮如何提升付費率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用戶的體驗感,如何讓新的模式做到最優化,如何充分平衡好用戶利益和平臺利益以達到雙贏的效果,是國內數字音樂平臺能否順利邁過“付費轉化”這道坎的關鍵。
回顧中國音樂產業從傳統化向數字化的演進,無論是建立版權秩序、建立付費體系,還是創新商業模式,無不是在推倒重建的陣痛中一步步走過來的,也正是來自各方的一次次質疑與批評,讓中國音樂產業在堅定探索中逐漸躋身全球音樂行業發展前列。據高盛對全球音樂產業的最新預測,到2030年,全球付費音樂用戶將增長至12.2億,而這其中20%的用戶為中國用戶,中國將占據全球音樂流媒體用戶的最大份額。這對于正在極力探索付費用戶增長的中國音樂行業無疑又是一個很大的鼓舞。
對于任何行業而言,破舊立新都非易事,它需要用戶的認可,也需要同行的并進。尤其是在開拓之路上,行業從業者始終要有敢于探索的勇氣。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在版權問題得到逐漸解決的今天,音樂產業能否在付費機制的探索中再開創一個新的黃金時代?我們拭目以待。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