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撫古樂——傣族傳統音樂文化藝術史詩里的“活化石”
宣撫古樂,起源于孟連宣撫司署。宣撫司署坐落于云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娜允古鎮內。這座古建筑群保存完好,融傣、漢建筑特色為一體。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襲土司的統治,自明清延續到民國時期,歷經500余年。
“宣撫司禮儀樂舞”是孟連刀氏土司統治期間,勐啊芒朗寨的百姓為孟連土司繳納勞役地租的一種方式。在土司統治時期,專為宣撫司署的迎賓、節慶、趕擺、嫁娶等活動進行演奏。
宣撫司禮儀樂舞的整場演出以歌、舞、樂為一體的藝術表演方式呈現,音樂演奏形式多以合奏,齊奏進行。樂曲旋律規整、悠揚動人,其中舞蹈又分為蠟條舞、長甲舞、孔雀舞等。表演中禮儀貫穿整場,可以說是傣族樂舞藝術發展到一定高度的表現。用于演奏樂器“定”(牛腿琴)、“省”(四弦琴)、“非邁”(樹葉)、“哆啰”(似二胡)、“畢”(竹笛)、“竹絲”(竹制簧片樂器)、“嘎拉薩”(鋼片琴)、象腳鼓、铓鑼、釵、三角銅片(似三角鐵)、銅鈴(似碰鈴)、帕朗(似編鐘)等都是由勐啊芒朗寨的百姓純手工制作,再由樂工自己適當加工而成。目前,在傣族民間流傳的曲目任有很多,較有代表性的如《婻窩罕》(金蓮花公主)、《謝列卯》(沉醉)、《偏盧習》(第四樂曲)等。
據了解,宣撫司禮儀樂舞從不受外來音樂的沖擊和影響,原汁原味地保存著數百年來傣族民間和官場音樂的基本狀貌,具有敘事功能,展示著傣族人民生產、生活的點點滴滴。已是古稀之年的周漢東先生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充滿自豪:“宣撫古樂文化已經流傳了600多年,我們有責任讓它繼續傳承下去。作為古樂負責人,我堅決反對改編古樂,或是結合現代流行音樂進行創編。目前,我們就想保持古樂原貌,呈現給觀眾一種原始古韻。”據負責人介紹,古樂協會有六位成員是勐啊芒朗古樂隊樂人的后代,屬于世襲傳承人,當地人稱為“六老”,關于古樂他們有至高的發言權,雖然他們不識漢字、不懂樂理,但音符早已成為流淌在身體里的血液,樂章早已是信手拈來。
目前,宣撫司禮儀樂舞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因受境外疫情影響,演出暫未開放。希望在疫情結束之時,我們一起相約孟連宣撫司聆聽歷史的聲音!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