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間藝人太谷秧歌傳承人的“太谷秧歌傳習所”開張
太谷秧歌國家級傳承人孫貴明(左一)、白美云(右一)演唱太谷秧歌《孟母三遷》趙振中攝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位于山西太谷老城小巷深處的楊承遷家張燈結彩,鮮紅的對聯書寫著:“生旦丑齊登場唱太谷千年文明,絲竹管共和鳴奏秧歌百年經典”,橫批是“攜手傳承”——由太谷秧歌省級傳承人楊承遷創辦的“太谷秧歌傳習所”盛大開張。人民藝術家郭蘭英為該傳習所的成立發來賀信,著名音樂學家田青題寫牌匾。
太谷秧歌有300年的歷史,是山西晉中一帶頗受基層百姓歡迎的地方小劇種。以太谷為中心,周邊的祁縣、榆次、清徐、交城、文水、汾陽都有極好的群眾基礎,各縣都曾涌現出很多知名藝人。太谷秧歌和晉劇有親緣關系,一個民間劇團可以同時演這兩個劇種的戲。
1949年,深受太谷秧歌浸染的著名歌唱家郭蘭英走上國際舞臺,以《婦女自由歌》獲得獎項,這首歌的旋律就是由4首太谷秧歌《苦伶仃》 《割莜麥》《賣燒土》 《大挑菜》構成。而代表新中國歌劇較高水平的《小二黑結婚》也使用了不少太谷秧歌中的音樂元素。
郭蘭英在賀信中說:“我從小就聽太谷秧歌,那優美的旋律、濃郁的鄉土味道,深深地刻印在我腦海中,無論走到哪里都不會忘記,這是我的鄉音!”“當年,香蠻師傅參與創建‘太谷秧歌劇團’,今天他的徒弟們自發成立‘太谷秧歌傳習所’,這是一脈相承的,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期待看到‘太谷秧歌傳習所’的演員們帶頭做好傳承工作。衷心祝愿太谷秧歌在晉中大地上世世代代傳唱下去!”
過去,太谷秧歌都是村里鄉親們農閑時“鬧票”唱的,沒有職業劇團。1978年,太谷正式成立“太谷秧歌劇團”,招收了一批學員,由老一輩藝人香蠻旦和晉劇表演藝術家聯手打造,成為全國最好的秧歌劇團之一,排演了一大批傳統精品,也移植編創了很多新劇目,創造了太谷秧歌前所未有的輝煌。
2009年,受中央電視臺邀請,以孫貴明、白美云、籍紅玉、董艷艷、代富仙、劉雙壽、楊承遷為代表的一批太谷秧歌藝人把節目呈現在央視舞臺上,接著又以一臺太谷秧歌演唱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深受好評。為此,田青欣然揮筆題寫“太谷秧歌傳習所”,希望太谷秧歌的藝人們把如此精彩的民間藝術傳承下去。
“太谷秧歌傳習所”夢想的種子播下了,但是由于場地、經費等原因得不到解決,并沒有及時付諸實踐。幾年后,等不到外援的太谷秧歌藝人們,感覺傳承已經時不我待、刻不容緩。于是,太谷秧歌省級傳承人楊承遷咬緊牙關渡難關,把自家小院3間房子中的兩間騰出來做傳習之用,他和家人則擠進一間小房內。這個傳習所旨在義務向年輕人傳播秧歌藝術,讓老祖宗留下的瑰寶散發時代光芒。
“過去風餐露宿滿晉中,今天登臺已弱不禁風。國家給了我們傳承人的光榮稱號,我們不能做太谷秧歌的敗家子,不能愧對晉中父老的厚愛,把太谷秧歌斷送在我們這代人手里。”年過六旬的太谷秧歌國家級傳承人孫貴明激動地說。
“太谷秧歌傳習所”開張當天,孫貴明、白美云、楊承遷等一起摸爬滾打40年的秧歌藝人,向社會鄭重承諾:“我們要做好太谷秧歌的傳承人,在研究、教學、演出、推廣各個方面,不分農村社區、不分高校小學,把太谷秧歌唱下去!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晉中學院得知這一消息后,將“太谷秧歌傳習所”作為其“教學實踐基地”。此外,多所學校和民間班社的票友們都計劃與“太谷秧歌傳習所”長期合作,共同振興太谷秧歌。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