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譚門第七代傳人譚正巖質疑聲中在舞臺上“站”起來
36年后接過爺爺的“許云峰”
1984年,譚元壽與馬長禮等京劇藝術家排演了京劇《紅巖》;2020年,北京京劇院新劇《許云峰》因為疫情原因選擇在網絡直播平臺首演,主演是譚元壽的孫子譚正巖。譚元壽隔著屏幕看到被寄予厚望的孫子在舞臺上“頂天立地”地站起來,心里格外激動;而站在舞臺中央的譚正巖內心也是一樣的澎湃,終于有一出大戲可以證明自己。
從來沒被爺爺夸
譚家是梨園行里的傳奇。作為譚家的第七代,40歲的譚正巖能否接續這個傳奇?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譚正巖從開始登臺演戲,質疑聲就從未中斷,前輩的光環那么璀璨,要想比肩何其艱難。“我早就習慣被罵了,怎么都不對,演也罵,不演也罵!”無論大小演出,每一場他都很緊張,“每場演出都像直播一樣,只要唱不好就會有人給發到網上。”
外人的質疑固然讓人難過,在自己的家里,譚正巖同樣面臨著不小的壓力,“這么多年來,爺爺從來沒有夸過我,批評倒是不少。”小時候唱戲,爺爺不滿意的時候會說“你那叫唱戲嗎?你那是喊!”有一次演出《四郎探母》,他前面就鉚足了力氣演,爺爺說他“傻小子睡涼炕”,不知道合理安排體力。好不容易有一次,他唱《四郎探母》的“坐宮”表現不錯,父親譚孝曾跟他說爺爺挺高興,沒準兒會到后臺夸夸他。譚正巖心里竊喜。結果,爺爺到了后臺,先跟別的演員道“辛苦”,到了他這兒,看都沒看他,扭臉就出去了。
借“冷水”激醒自己
背負著來自大眾和家庭的雙重壓力,譚正巖也曾想過涉足別的領域,但最終還是因為意識到自己肩上責任重大,自愿地接過父輩的衣缽,堅守在舞臺之上。
“我經常拿一盆冷水舉例子,也許兜頭一盆冷水能把別人澆病了,但卻傷不了我,反而能激醒我。”大家都說他不行,譚正巖就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打個“翻身仗”。“前輩們說,要想成長得快,就得多見觀眾,多踩臺,我就不放棄每一次演出的機會。”只要劇院安排演出,他都去演,可以演主角,也可以演二路、三路,甚至是小配角。
這次排演《許云峰》是譚孝曾醞釀了好幾年的想法,對譚正巖而言,這部戲不僅是接過爺爺曾經飾演過的角色,而且因為這出戲演出不多,會少一些被比較的壓力。
在這部戲的排演過程中,大家都能感受到他的成長。老生名家杜鎮杰在這部劇里飾演反派徐鵬飛,譚正巖吊嗓子的房間就在他的對面,每次聽到有什么不對的地方,都會推門進去指點一番。他親耳聽著譚正巖的嗓子越來越穩,對角色的詮釋越來越到位。最后一次彩排時,杜鎮杰發現譚正巖表現得很放松,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因為過于緊張面部僵硬,京劇行里俗稱“掛鬼臉”。琴師艾兵也感慨地說,這出戲下來,譚正巖不是上了一個臺階,而是上了幾個臺階。
不過,讓譚正巖最為激動的還是來自爺爺的肯定,“爺爺看了一遍直播,又看了一遍重播,給我父親打電話的時候,一邊掉眼淚,一邊說,正巖成熟了,我對不起你們,沒幫上什么忙。”
努力把“飯碗”做大
談到未來,譚正巖說,這一輩子都和京劇分不開了,不光要唱好戲,還要讓更多人喜歡它,“京劇圈兒就是一碗飯,有的吃我就吃。沒的吃,我就自己做,把這個圈做大,讓大家有更多飯吃。”
眼下妻子懷孕了,譚正巖剛在朋友圈里發布了消息,就有人叫起了“譚門第八代”,這也讓他理解了父輩當初對自己的期望,“我也挺矛盾的,想讓譚家的事業往下傳,但不知道他將來能不能承受這么多苦和難。如果他喜歡或是有條件就傳承下去,但我們會正確引導他,不會給他壓力。”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