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民歌,豐富的民歌資源數不勝數
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泱泱大國,有著極為豐富的民歌資源,如西北高原的信天游、爬山調、花兒,北方大草原蒙古族的牧歌、長調與“潮爾”,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苗族飛歌、侗族大歌,江南水鄉的秧歌、小調,東南沿海地區的漁歌等等,數不勝數。
原生態
所謂原生態一詞,原為自然環境科學中的概念,指未受人類影響而遭到破壞的原始的、自然的狀態。然而,隨著世界工業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日益加快,其帶來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改變甚至是破壞、生物多樣化的減少甚至是物種滅絕的現實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原生態民歌的美,體現為極其淳樸、自然、原始的美,是天人合一的美,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無拘無束的旋律,信口唱來的歌詞,自然狀態下的歌唱方法,構成了一種與生俱來的天然之美。它與專業的音樂創作與表演的所謂技術規范有著鮮明的區別,它即興、隨意,不裁不剪,是一種真情實感的直接宣泄;它生動、自然,是自然與文化最完美的結合,是最鮮活的音樂,這種音樂是對生命的直接詮釋,是人類音樂文化中最為甘純的藝術瓊漿。
著名音樂文學家喬羽先生在第四屆“金唱片獎”的頒獎前夕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得金唱片獎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專業的藝術家,我倒覺得將來還可以考慮我們的純粹的民歌,特別是由真正的民歌手唱的民歌。”這些民歌手都是在深山老林里頭,他們有的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深山老林。我是接觸過很多這樣的歌手。我接觸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七八十歲了,但唱起來充滿感情,在技術上我認為是成就很高的。
讓我們大家都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來傾聽我們中華民族民間音樂中的瑰寶,原生態民歌吧。原生態民歌賞析侗族大歌《嘎吉喲》,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相鄰的地區,人口大約有142.5萬( 1982年統計)。侗族大歌的流傳地區主要為貴州省的黎平、凱里、從江、榕江,廣西的三江、融水和緊靠從江的一些村寨。
侗族的祖先是秦漢時期駱越部族的一支,唐宋時期有峒民、侗人的稱謂,后沿用稱為侗族。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間合唱多聲部歌的統稱,侗語稱侗族大歌為“嘎老”( allox),“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長、古老的意思。傳統大歌均為同聲合唱,按照音色分為男聲大歌、女聲大歌、童聲大歌。以二聲部為主(有時出現三個聲部),上聲部稱“所滂”(高音)或“所賽”(雄聲),下聲部稱“所吞姆”(低音)或“所梅”(雌聲)。上聲部一般由兩位歌手輪流領唱,叫“賽嘎”(唱雄聲,歌首之意),眾人則唱低聲部。
侗族的各種民俗活動大都以集體的形式為主,如集體做客、集體對歌等,這些不但充分體現了侗族人民的友愛、團結、愛美和群體意識強的文化精神,也為自然和諧的侗族大歌的演唱侗族大歌形成奠定了基礎。侗族大歌是無指揮、無伴奏的多聲部民間合唱音樂,其樂聲和諧、細膩、祥和,猶如亙古的天籟之音。侗家人有一句諺語,“飯養身, 歌養心”。
侗家人從小就跟著大人學唱,經常可以看到他們手攏著耳朵尋找多聲部協和的音響效果的情景,到十一二歲時還要找專門的歌師學習。侗族大歌傳承的是侗族民族的歷史,詮釋的是侗族民族的生命內涵,濃縮的是侗族民族文化的精髓。侗族大歌根據內容和形式一般又分為三類:反映勞動、社會生活的普通大歌,主要以表現歌隊聲音為主的聲音大歌,描述傳說中侗族愛情生活的長篇敘事大歌。
通過對自然界聲音的模仿是侗族大歌這種別具一格的民間多聲部音樂產生的原因,侗族大歌中的曲名,常常以自然界中有響聲的自然物或動物來命名。如《嘎吉喲》(蟬蟲歌,著名的“金蟬歌”,侗語稱為嘎哈海),基本旋律和襯音都是直接模仿蟬鳴“吉喲”“吉喲” 和各種自然聲響而創造出來的。久而久之,這種模仿也就變成了一種固定的曲調流傳開來。由此可知,侗族大歌的產生和發展是由它特定的生態環境決定的。
1986年10月,貴州省黔東南州民間侗族大歌合唱團參加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藝術節,引起轟動。“在東方一個僅百余萬人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流傳這種古老純正,如此閃光的藝術,在世界極為少見,它不僅受到法國觀眾的喜愛,就是全世界人民也都會喜歡的。”藝術節執行主席馬格爾維特在觀看完演出后激動地說出了這番話之間。大歌的旋律非常樸素簡潔,其旋律的進行方式很明顯是受到了多聲部的制約。在多聲部中,領唱唯妙唯肖地模仿出蟬蟲“吉喲”“吉喲”的叫聲,與下聲部穩定的主音持續音構成極為自然協和的音響關系,所產生的“ 和聲音程”中包括大二度、大三度、純四度、純五度和小七度,個別地方還很自然地出現“大三和弦”的音響效果。這歌聲回響在侗家秀美的山川曠野中,與那古樸的山寨、高聳的鼓樓和壯麗的風雨橋構成了一幅自然祥和的畫卷。
新疆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更是著名的“歌舞之鄉”。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兄弟以他們的聰明和智慧創造出了民間音樂藝術的神話十二木卡姆。木卡姆是一種將音樂、舞蹈、歌唱綜合在一起的藝術形式。木卡姆一詞原為阿拉伯語,最遲在14世紀就已在西域廣泛使用。它的詞義比較復雜,原意是“地點”、“地位”、“最高的位置” 、“法律” 之意,作為音樂術語,指成套的民間歌舞音樂(又有調式體系、曲調模式之意)。
十二,即指有十二套歌舞音樂。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的木卡姆相比,我國維吾爾族的木卡姆數量多,形式也完整,按地域可分為喀什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有拉克、且比亞特、木夏烏熱克、恰爾尕、潘吉尕、烏扎勒、艾介姆、烏夏克、巴雅特、納瓦、西尕、依拉克十二套套曲。十二木卡姆總計有170多首歌曲與70多首器樂曲,全曲演唱遍需20多 個小時。
每一套木卡姆一般都分為瓊乃額曼、達斯坦、麥西萊甫三個部分。瓊乃額曼意為大曲,通常由5—10首歌曲和2—6首器樂曲組成,比較蒼勁深沉(按散序、太孜、太孜間奏曲、奴斯赫……敬板結束排列順序)。達斯坦由3—4首不同節奏與速度的敘事歌組成,其間還有間奏曲插入,音樂流暢,抒情優美。麥西萊甫原是古代一位詩人的名字。人們喜愛把他的詩放在歌舞之中,遂成此名。
麥西萊甫一般僅由2—7首歌舞曲組成,載歌載舞,把演奏推向高潮。木卡姆的較早記錄與整理始見于公元16世紀。喀什十二木卡姆是經過對吐爾地阿洪( 1881—1956)的錄音進行整理才流傳至今的。民間的木卡姆演出一般是2—6人組成,先從演奏薩它爾的主唱者開始,然后大家接著唱下面的段落,這時手鼓進入節奏。維吾爾十二木卡姆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表現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同樣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優美而不乏質樸,熱烈而不失深沉。
參考資料《音樂鑒賞》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