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音樂教育要如何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
相信很多家長都是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給自己的寶貝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課外興趣班。其中不乏很多音樂類的藝術教育,那你是否知道如今的幼兒音樂教育的現狀?音樂教育要如何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音樂教育的現狀
幼兒時期是人的各項能力飛速發展的時期,是人身心發展的第一關鍵期,尤其是幼兒,剛剛開始接觸正規的集體教育,是人生起步的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接受的音樂,直接影響到以后的參與音樂活動的能力,音樂的感受力和音樂的審美能力。
在剛剛到幼兒園跟小朋友們接觸的時候,發現孩子們并不喜歡課本上的歌曲和一些基本的音樂知識,而他們的意識里,更多的是在電視上面學到的流行歌曲,流行音樂的充斥,幼兒幾乎生活在一個流行音樂的氛圍中,很難接觸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優秀的、民族的、高雅的音樂。美好的音樂不能直接作用于幼兒的成長,故幼兒難以獲得健康的、美的熏陶。
由于幼兒存在著某些生理性的音樂素質差異(嗓音條件、動作的協調性、柔韌性等),所以,在幼兒園中一些“能歌善舞”的孩子往往為教師所重視,表演節目的時候也是有選擇性的選擇一些對音樂理解能力強、節奏感好的小朋友。大多數“平平常常”的孩子卻被忽視了。
家長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不同,音樂教育意識普遍不強,除了一些高學歷的家長對孩子有這方面的培養,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缺乏音樂藝術氛圍。在望子成龍心切的驅使下,有些家長為孩子購置了鋼琴、電子琴等昂貴的樂器,對幼兒進行了不恰當的定向、拔高培養,讓孩子以犧牲其他素質發展為代價來提高音樂技能,壓抑了孩子的個性,扼殺了孩子豐富多彩的興趣愛好。
——幼兒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
首先從幼兒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入手。音樂是一門聲音的藝術,也是一門審美的學科,音樂教師是一個美的使者,音樂課堂則是一個傳播美的場所。人類音樂實踐活動的基本核心就是感受,以感受為主的學習方法,是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就要善于利用一些圖畫、可視得畫面來誘導學生。使抽象的音樂變成有聲有色、有形有性的畫面。顯然,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感受音樂的過程。這樣,學生就成為一個感受音樂的主題,在教師的誘發下充分感受到了音樂的美,音樂的審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在幼兒園和家庭創造和諧的音樂環境
幼兒的音樂教育環境,包括園內環境和家庭環境。
(1)園內環境
通過和園內的音樂老師的討論和決定,在園內應注意創造一種美好的音樂氛圍,使幼兒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接受音樂的洗禮。這種氛圍是多方位的,可聽、可見、可感、可想,對幼兒的身心起到一種熏陶、浸染的作用。形成用音樂管理幼兒日常生活的教育特色,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時候,都是教師對幼兒教育的好時機。
(2)家庭環境
幼兒的一半時間是在家中與父母一起度過的。在開家長會的時候,與家長討論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為使幼兒在園的教育得到延續,幫助家長選擇一些適合幼兒特點、幼兒喜愛的樂曲讓幼兒在家中傾聽,并給他們布置作業,讓他們向父母表達自己對樂曲的感受、理解,請父母做一些情況的記錄,再與老師交流,以此來營造一個美而甜蜜的音樂氛圍。
——正確的音樂教育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
1.音樂教育發展了幼兒的情緒情感
音樂能使人產生美感,受到美德教育、愛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樂趣。幼兒年齡小,思維具體形象,生活經驗和知識范圍有限,我們要用音樂藝術的語言和富有感情的動作、表情讓幼兒從聽、想、說、唱、動等方面去感受音樂,領悟音樂。中、大班幼兒感受音樂的準確度更高,他們會根據不同性質的樂曲產生相同的情緒反映;還能將感受教準確的描述出來,從而產生相應的情感。
2.音樂教育發展了幼兒的智能
當孩子產生了一種主動去感受音樂美的積極心態后,他們便會自覺、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幼兒對音樂的感悟性很強,在歌唱、欣賞、節奏等方面,他們都非常容易進入音樂的意境。可見,音樂教育對幼兒智能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培養幼兒健康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使幼兒音樂教育真正達到了增智、養性、陶性、悅美之目的,由此促進了幼兒身體、情感、智能、社會性等素質的全面發展。
音樂是一種藝術,音樂更是一種美。一點一滴的審美教育,應該貫穿于我們整個音樂教育活動當中。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不單單是音樂方面,更應該有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等多方面的綜合知識。孩子幼兒時期的教育對未來的成長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從音樂的教育滲透到創造力、表現力、思維能力的開發,使幼兒成長為一個陽光、快樂的小精靈,做美的使者,是教育工作者永遠所追求的。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