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學習的高原現象:成功得益于家長配合和老師耐心
“高原現象”本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學習或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出現進步的暫時停頓或者下降的現象,在曲線上表現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是有所下降。在鋼琴的學習中往往表現為,學琴一段時間后,學生演奏技藝停滯不前或后退,興趣減低。老師的教學這時易出現僵局,教學計劃無法進展。多年來我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有的成功了,有的尚待研究。
張弛(化名),男,2000年12月生,2009年9月轉跟我學琴。當時已經有一年多基礎。教材情況是:9月3日,第一節課,復習大湯1;第二次課上兒鋼1,兩套教材同時進行。10月底,大湯1結束,接小湯2,兒鋼繼續進行。11月中旬,小湯2結束,上拜厄,兒鋼繼續進行。11月底,兒鋼1結束,專門彈拜厄(大拜厄)。12月中旬,有相當難度的拜厄72條,竟然是自己練會的,以前這個年齡的學生中,還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這一條都是需要手把手教的,這充分說明每個學生的潛力都不可小視。
2010年1月初,拜厄第一遍彈完,2月底,拜厄第二遍彈完,上《趣味鋼琴技巧》和《哈農》,根據我的理論,進入車爾尼是第二階段(初級階段),第一階段(入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識譜,第二階段的教學目的是手指訓練,我用《趣味》代替599,使得過度更自然。《哈農》是練習手指的,放到這個時期比較合適。
5月初,《趣味》1結束,上《趣味》2,同時學習四手聯彈《拉德斯基進行曲》低聲部,當時的幾個學生中,張弛彈的低聲部是最好的。
6月初,由于學習緊張等原因,學琴似有進入“高原期”跡象:狀態差,情緒浮躁,彈琴問題多,錯音多。我當時采取的措施是報名考級,這樣的話教材基本上停了,開始彈三級考級曲子。8月初,考過3級,當時狀態仍然不好。我發現家長總是催,不斷地提醒孩子該干什么,不準干什么,這可能是導致孩子浮躁的原因。假如一個人整天跟著你,不斷提醒你,干這個干那個,不準干這個,不準干那個,你什么感覺,沒有自我了唄!考級過后,上杜維諾依176,一直到年底教材在緩慢進行,同時學習《童年的回憶》、《北風吹》、《獻給愛麗絲》等曲子若干首。
2011年前半年,什么教材都進行不動,參加考級,學習曲子,換教材,都是為了延緩高原期的到來,但是還了來了。勉強學會了考級的幾首曲子,8月份勉強考過6級。但是,我的無計可施,學生的厭學,家長的無奈貫穿其中。還好家長是相信我的,做到了很好的配合,沒有去抱怨,計較,給了我一個研究的機會。
用半年時間來學習考級曲子,教材停止,是若干年前最差的教學方法,我曾經狠批之。然而這個現實又無奈地擺在了我的面前。這次考級前,我應邀到一培訓中心講課,這個培訓中心正好距離張弛家很近,我已經計劃把張弛介紹給這個培訓中心某知名鋼琴老師。什么都說好了,學生情況,進度,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等,某老師也準備好了。然而當準備給家長打電話時,我還是猶豫了:換一個老師,無疑摔掉一個包袱,新的方法或許鋼琴可以彈得好些,但是我追求的孩子健康成長中情商的重要內容,有可能就此畫上了句號。為了孩子的成長,我準備咬牙堅持,這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都將是重大的。
8月,這次考級過后,開始學習即興伴奏,2011年11月,彈成《拉德斯基進行曲》,也算一個成績。
即興伴奏的學習一直持續到2012年5月,期間學習了大量配好和弦的歌曲,但是從專業角度講,進步緩慢,可以說幾乎沒有進展。此量變積累得估摸差不多了,5月份教材及教學方法突然改變,開始集中學習音階琶音,到7月初,所有的24個大小調音階琶音,包括屬七和弦,減七和弦就順利進行完了,其他學生直到9月份,還沒有進行完。
此舉開創了一個新的記錄,也宣告了長達一年半的“高原時期”結束。現在的狀態是,愿意上課,喜歡練琴,家長不催,興趣濃厚。另外,理論課的學習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理論課有一個集體環境,學生愿意上。
近一年半的“高原時期”可不是好滋味,對于學生,家長和老師都是一種煎熬,這里面,教師是主導,目標明確。家長配合是關鍵,家長必須完全放開,相信老師,計劃才能進行。好比下棋,誰多看一步,就有可能取勝,敗者往往是顧及了眼前得失而沒有預料到下一步的戰況。何為“遠大理想” ?只看眼前得失,理想永遠不可能“遠大”。有句話說,人不成熟的第一個特征就是立即要回報,豈不知春天播種秋天才能收獲。
那正是:計較一節課的時間,不如計較一節課的效果,計較一節課的效果不如觀察一個月的效果,觀察一個月的效果不如關注一學年的成果。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