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現代社會對古典音樂的誤讀
在我國,很多人喜歡把“古典音樂”與“高雅音樂”、“嚴肅音樂”混為一談,粗看之下似乎并不不妥,但這種觀點在某些人理解下,卻很容易成為“讓古典音樂走向大眾”道路上的一道鴻溝。
古典音樂是不是“高雅”?我覺得應該肯定這種說法,不過我們對于這里所指的“高雅”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有些朋友之所以認為古典音樂“高雅”,是因為瞧見了臺上指揮家們西服筆挺、冠冕堂皇的莊重模樣;是因為看到演奏這些音樂的樂團演奏家們整齊劃一、一絲不茍的裝束;是因為注意到了音樂廳典雅華貴、祥和隆重的布置氣氛;甚至連觀眾們都要衣冠楚楚、注重禮節。
這些表面的“高雅”并不能體現出古典音樂的精髓所在,音樂的高雅氣質是從旋律中透出來的!嚴謹而完整的結構、優雅而曼妙的旋律、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內涵,這些才是古典音樂“高雅”的根源。其中我們可以聽到屬于人類最圣潔的情感、發自心靈最深處的呼喚和最崇高的理想。
表面的高雅其實只是長期以來西洋音樂發展中形成的定式與慣例,雖然我們可以將之看作一種“浮華”,但卻又很難想象,一群衣冠不整、裝束各異、甚至蓬頭垢面的演奏家、指揮家出現在觀眾面前,能夠演繹出好的效果。因為表面的堂皇正好可以烘托出西洋古典音樂中那獨特的嚴謹、莊重氣質。其實當今的歐美古典樂壇也在力圖改變自己過于拘謹、與大眾較為疏遠的形象,著名的柏林森林音樂會就是很好的例證,在那里人們可以無拘無束的以悠然自得的方式欣賞古典音樂,不必拘泥服飾是否得體,也不必正襟危坐,更可以隨心所欲地鼓掌喝彩甚至一邊野餐一邊聽音樂。
當今中國的教育界尤其喜歡把“古典音樂”稱作“高雅音樂”,原因很簡單,老師們看不慣學生沉迷于對港臺歌星的追捧,所以時常組織學生去欣賞一些所謂的古典音樂會,美名曰“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讓高雅音樂進入校園”等等。
這種做法的初衷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簡單的組織學生去看、去聽,而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難有實質性的效果,甚至會讓學生從小就在心中埋下對古典音樂(高雅音樂)的厭惡之情。加上如今的大環境、大氣候,通俗娛樂占據了大部分視線,或許很多人就會終生對古典音樂心存畏懼。
一些媒體把古典音樂和“嚴肅音樂”之間劃上等號,更是一種極大的不妥。很多外行人對古典音樂的第一感覺就是“晦澀、難懂”,如果再不分青紅皂白統統被冠以“嚴肅音樂”的統稱,恐怕今后對古典音樂感興趣的人將越來越少。
雖然從某種角度來看,一部分古典音樂的表達形式以及旋律主題確實是“極其嚴肅”的,但同樣應該看到大部分西洋古典音樂的主題是歌頌、是贊美,擁有美妙明快的旋律以及無比歡暢的情懷。而且即使是某些主題嚴峻、思想深邃的古典音樂,也往往想要傳達出一種“嚴肅中的快樂”。
之所以在國內出現古典音樂的這兩個并不準確的“別稱”或者說“代名詞”,只能遺憾的說,一些媒體和“學者”對古典音樂的推崇只停留在一個十分形式化的層次上,他們并沒有真正對古典音樂有系統的、深刻的理解,以至于弄巧成拙,反而讓更多的人感覺到了自己與古典音樂之間遙遠的距離,成為一個誤區。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