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秦腔‘三部曲’的經驗啟示與當代生命力
近日,由中國戲曲學會、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聯合主辦的“秦腔現代化與現代秦腔實踐之路”研討會在寧夏銀川舉辦。來自中國戲曲學會、中國戲劇家協會等單位的4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現代秦腔‘三部曲’的經驗與啟示”“古老劇種的傳統與現代化”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有限公司長期活躍在西北大地,立足豐厚的文化傳統和多彩的民族藝術土壤,以生動的藝術實踐觀照國家和人民命運,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他們繼承傳統、守正創新,以號稱寧夏秦腔“三部曲”的《花兒聲聲》《狗兒爺涅槃》《王貴與李香香》斬獲“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大獎,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和市場的肯定。
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是與民族歌劇《白毛女》齊名的紅色經典。該劇圍繞主人公的愛情故事,展現出底層民眾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翻天覆地的大變革的共振。1950年曾由梁光寒作曲將其改編為五幕歌劇搬上舞臺,1952年又由上海淮劇團改編,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并榮獲劇本獎和表演獎。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彥表示,寧夏秦腔“三部曲”為秦腔現代化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全面探索,再一次證明了現代戲的魅力,比如《王貴與李香香》,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引發了歷史經典和現代的全面碰撞和對接,為秦腔現代轉型提供了樣本,啟示人們古老的戲曲必須面對現實、面對當下發出聲音。”陳彥表示,現代戲創作還要有歷史眼光和概括現代生活的能力,注重作品的“神似”和“詩性”。
中國劇協原分黨組副書記王蘊明認為,《王貴與李香香》忠于原著,以秦腔本體為主干,以西洋歌劇為襯托,以“拼貼”的藝術樣式拓展觀演視覺空間和審美內涵,創造了一種現代、古樸綜合一體的美,顯示了古老劇種現代化的生命力。“同為現代秦腔作品,陳彥的‘西京三部曲’致力于主人公的自我救贖和完善,追求內容的現代化。寧夏秦腔‘三部曲’則讓形式成為內容,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文化特征。”陜西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何桑說。
《花兒聲聲》以寧夏六盤山地區干旱缺水、實施搬遷的生活素材為基礎,將馬連溝女花兒王杏花幾十年勞碌奔波和感情上悲歡離合的故事作為主線,描述了這一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變遷,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執著、熱愛和希望。中國戲曲學會執行顧問薛若琳認為,《花兒聲聲》對“花兒”這種民歌樣式的吸收給作品帶來了親切感和優美感。該戲原本在民間音樂基礎上形成戲曲,現在通過劇目創作又回歸到了民間,非常成功。
“《花兒聲聲》中杏花對傳統劇目中‘換裝’的創造性使用成為勾連古今的法寶。”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王瑜瑜認為,古老劇種優秀現代戲的涌現要根植于傳統戲的奠基與錘煉。傳統戲曲程式不僅塑造演員的形和技,更賦予其神和道,這種神韻一旦為藝術家掌握并加以創造,就會達成傳統與現代的融通。
《狗兒爺涅槃》是一出敢于揭示現實生活中農民苦難、審視新中國成立后近30年農村政策的劇目。與會專家認為,該戲在編排上打破了傳統戲曲順向的時空進程,通過交叉時空、逆向時空的結構方法組織情節,使演出充滿了跳躍性、多變性,并在多變的時空中保留了戲曲強烈的虛擬化、寫意性,體現了戲曲美學精神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中國劇協副主席、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藝術總監羅懷臻總結,寧夏秦腔“三部曲”彌合了當代戲曲和當代舞臺的距離,實現了從鄉村到城市、從廣場到劇場的歷史轉換。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