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是中華民族古老樂器,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因它擁有獨具魅力的音色,雅俗共賞的樂曲,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學箏人員從幼兒至老年,各個年齡段都有,其影響力和普及面之深廣,是其他民樂不可比擬的。隨著學箏隊伍的不斷壯大,各種古箏教材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其中不乏有許多好教材。但是,筆者經過多年的古箏教學實踐,感覺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進之處。
一、幼兒教材的編寫。幼兒學箏的教材首先要從興趣的引導出發,指法要從最基礎開始,適當標注手型的圖解,給幼兒以正確的第一視覺印象,同時將基本樂理知識融入到教材之中。分析以往的教材,大都是從大指托或食指抹作為開首練習,筆者認為幼兒教學首先要從空彈,放松手型訓練開始,讓手型放松后,再在琴上進行練習基本指法。很多學生沒先練習空彈,就直接在古箏上彈奏,往往會手型偏緊,彈奏音質不好,快板速度上不去。又如搖指練習是難度較大的指法,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是在幼兒完成了托、抹、勾三個指法后,即開始教搖指,待教材中要用到搖指時,學生已練了一段時間了,能夠將搖指運用到樂曲中。因此,搖指的訓練應安排在教材前面一些,不要等到演奏樂曲要用到時,火燒眉毛找水源,再去練搖指。那時,顧此失彼,搖指手緊,發音僵硬,影響樂曲演奏效果。
幼兒古箏教材應體現出“玩中學”的幼兒特性,教材應更加簡單化、趣味化。每首練習曲最好配上相應的插圖和取一個好聽的曲名,讓幼兒激發起學箏的興趣。還可以改編一些優秀幼兒歌曲為古箏曲,這樣做一定會深受幼兒喜歡。他們喜歡一邊彈,一邊唱,以提高練習的樂趣。再者,建議在編寫幼兒教材時,應考慮到幼兒的手指力量較小,盡量少出現上、下滑音或按音的演奏,演奏方法他們能掌握,但往往上、下滑音、音按不到位,時間久了,會影響他們對音準的判斷力。幼兒開始學箏興致很高,但數月至一年后,往往興趣會下降,有的甚至不愿再學古箏。遇到此類情況,作為教師,不應該嚴厲責備,而應態度和藹可親,言語循循善誘,使其重新萌發古箏彈奏興趣。建議在幼兒教材上開辟一塊屬于他們的榮譽榜,如上課表現好,就可以貼上一張漂亮的粘紙或五角星,這一小小的舉措可以有效地激發幼兒的上進心和學箏的熱情。筆者注意到,教師運用形象化教學對幼兒學習古箏的效果很好。教學中,將練習指法抹托五聲音階上行、下行時,比作上下樓梯,可組織兩人比賽,比誰又穩、又快、又好聽;練習“八分音符”彈奏,要像時鐘響起“滴答、滴答”,不快不慢,又穩又準才好;練習“十六分音符”,好象打機槍聲連續不斷“噠噠噠噠”;彈奏附點音符,節奏快慢就像汽車喇叭聲“啼啼——”,他們便很快地學會演奏。這些方法都可以寫進教材中,也更加充滿童趣一些。
二、青少年教材的編寫。青少年學習古箏的自覺性較幼兒來講要好些,但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學業負擔的加重,怎樣讓他們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能更好地學習古箏呢?按照這個年齡段的學習特點,如果每一首樂曲的下方配上樂曲介紹分析和演奏中注意的事項,同時配上一首樂曲中要出現的新指法或節奏的練習曲,就會增強她們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演奏的樂曲會更加到位。從樂曲的學習和演奏中開拓思維,鍛煉大腦,在箏曲中享受音樂藝術。同時,可以改編一些流行歌曲,邊彈邊唱,緩解學習壓力,而不是為了演奏而演奏。通過動手動腦動嘴,調動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實實在在地掌握古箏的演奏精髓,鍛煉思維方式的多元性。
三、中老年教材的編寫。現在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了學箏的行列,他們想法很簡單,認為古箏好聽,能夠讓他們生活充實,靜下心來。成年人自覺性強,但手的靈活度不夠,手型偏緊是通病。如何讓這一群體也在古箏中找到樂趣呢?首先教材中曲目的選擇很重要。他們學箏的主要目的是修身養性,可以選擇一些速度較慢的,指法旋律較為簡單的傳統曲目;選擇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民族、紅色歌曲以及流行歌曲改編而成的古箏曲或古箏彈唱曲,作為中老年古箏教材內容。讓他們靈活雙手,活動大腦,自娛自樂,更能使上班族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并能防止老年癡呆,增強身心健康,促進社會和諧。
應當根據不同的年齡段編寫不同的古箏教材,以適應各種不同的學箏對象,提升古箏教材的品量。
此外,教材中的記譜法也有待進一步規范。箏樂流派眾多,技法豐富,實為“樂中箏”發展之大幸。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給記譜法帶來重重困難。過多的強調地方性、傳統性,忽視普及性、統一性,造成記譜法上的主觀臆造,對箏樂的教學與傳播有百害而無一利,使教學產生混亂。筆者建議可由一家權威機構牽頭,組織一些專家成立編寫小組,確定一批樂曲,統一指法符號,讓古箏老師都能切實地按規范教材去教,以避免誤傳誤導。 ( 音樂周報 黃柯華)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