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OK是上世紀八十代初外來的一種跟著伴奏唱歌的娛樂活動形式。在其后的演出中,無論是專業還是業余歌手,多數還采用這種方式伴奏。遺憾的是有些群眾合唱隊參加比賽或演出,為了圖省事兒也采用這種方式伴奏。在演唱過程中,整個合唱隊,包括指揮都在追著機器播放的音樂跑,生怕被音樂甩掉,盡管如此,有些還是落在音樂后面——音樂已經結束,合唱隊還沒唱完;也有的合唱隊在急切中跑到音樂前面去了,歌聲已結束,音樂還在播放。筆者多次在群眾合唱比賽活動中擔任評委,面對這種情景感覺十分尷尬。采用這種機械的伴奏方式,指揮就成了擺設。在起調時,指揮等著機器起樂,然后聽著音樂去下拍子。有的指揮還假模假樣地指揮機器放出來的音樂,機器能聽指揮的嗎?這種動作真是荒唐可笑。從播放機的機械性質來說,一種播放設備是一種速度,因此有的合唱隊總是弄不明白,在家練得好好的,怎么一上臺就錯節奏了?多數合唱隊誤認為是緊張,其實并非單單緊張所致,每個合唱隊參加比賽或演出總不會搬著自己的播放設備去現場。用別人的設備,快慢當然就不由自己決定了。機器使用時間長短產生的熱量不同也能影響播放速度的改變,群眾比賽活動中,合唱隊員一般是業余的多,他們多數耳音不專業,再加上音響設備環繞和混聲等效果的干擾,就很難跟上音樂了。
其實就從合唱本身來說,這種集體卡拉OK的方式,根本不適合80人或100人去登臺演唱或比賽。合唱講究聲音統一,速度快慢相對自如。無論用什么樂器,主要是起到為合唱隊起調和醞釀情緒的作用,在整個合唱過程中,無論是伴奏的樂器還是所有的合唱隊員都是在指揮的掌控下進行,而不是被動的受機器牽制,那么多人跟著機器去追隨音樂,不會有好效果的。
群眾合唱最好選用手風琴或鋼琴伴奏,目前學習手風琴和鋼琴的孩子們很多,既然是群眾合唱比賽,也可以考慮讓孩子們跟著去練練手。在一次群眾比賽當評委的過程中,筆者看到有的合唱隊采用60部手風琴伴奏《黃河大合唱》,拉琴的都是15、16歲的孩子們,他們的拉琴技巧十分嫻熟,產生了非常好的伴奏效果。還有一次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就用一把京胡把100多人的合唱隊帶了起來,當時唱的是一首自創京味歌曲《門前那棵媽媽樹》,明亮的琴聲和動情的歌唱讓現場觀眾和評委們眼前一亮。今后的群眾合唱比賽不妨也可以嘗試巧用小號、長號、薩克斯、二胡、笛子、葫蘆絲、巴烏、口琴甚至是校音器等去為合唱隊伴奏或起調,如果能組織小型西洋管弦樂或民族管弦樂隊為合唱隊伴奏那效果就更好了。但總之,群眾合唱隊不要再選擇集體卡拉OK,采用上臺追隨或等候音樂的方式參加比賽或演出了。(音樂周報 王 泉)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