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質教育倍受重視的今天,音樂教育也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音樂教育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教育形式也越來越多的受到各學校及社會的普遍重視,而音樂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音樂本身也是一種聽覺藝術,因此音樂欣賞課在音樂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欣賞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音樂教育的成敗,而音樂欣賞課是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最不容易把握的環節,因此,大量教育界專家們對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做了細致的研究,總結了很多好的教學方法,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供音樂教師們學習使用。我在認真的學習了專家的教育理論之后,又經過實際的實習鍛煉,對音樂欣賞教學有一些淺顯的認識,也總結了一些教學上的方法如下:
一、 培養學生傾聽音樂。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傾聽是音樂欣賞的主要方式。欣賞音樂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聽,音樂藝術及欣賞教學的本質規律決定了欣賞教學的根本方法是傾聽。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1)音樂欣賞教學任務是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則有賴于學生傾聽、傾聽、再傾聽的欣賞習慣。
然而經常可以看到在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一欄里寫上這樣一段開頭語:通過對某作品的欣賞達到革命歷史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等。固然,這樣一些教學目的是包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但這些教學目的,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絕大部分已經由作品本身所決定了。對于這樣一些教學目的的確認,主要發生在選擇作品的過程中,而不是作品的教學過程中。因為音樂作品的情感,是由音樂作品本身所決定的,它對聽者的影響或教育,取決于聽者在音樂上對它所接受的程度。但遺憾的是我們許多老師,在寫完了上述的教學目的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在欣賞教學中提出更進一步的教學目的要求了,接下來是一大堆概念的講述,愛國主義的教育等等。等這些話說完后,真正讓學生欣賞音樂的時間已所剩無幾了。有些老師甚至對如何從聽覺上去引導學生,讓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欣賞素養一無所知,因此,當學生離開教室時,腦子里只留下老師所說的話,對音樂的印象卻很模糊。(2)音樂欣賞的教育目的究竟應該是什么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對音樂藝術的性質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教師一味的強調作曲家的創作目的、表現意圖,而忽略培養學生欣賞習慣。不考慮學生的認識基礎、個性特點,把自認為最完美的理解“灌”給學生,把音樂作品說“死”、說“僵”,也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
于是,我們便探求一種新的欣賞途徑:不從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而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去欣賞、感受、討論、表現音樂。突出主體,重在欣賞。具體表現為:課始,不告之作品名稱,作者情況等,讓學生先聆聽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特點、情緒,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音樂,展開想象。之后同學間進行交流討論,甚至繪畫、編舞等形式進行表演。這種教學,有可能會與作者的表現意圖有所出入,但學生所說的音樂形象,都是通過認真聆聽而得到的,具體、實在。課堂上,往往同學聽得認真,教師上得輕松,氣氛活潑熱烈。同時,亦使學生有一種成功感。
如上《二泉映月》一課,組織教學后,教師只作簡單導入(今天我們要欣賞一個非常有名的曲子,這個作品曾經被國外一家雜志社評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以激起學生興趣,接著便讓學生初聽,因為學生已適應這種教學,彼此都非常認真。初聽后(亦可聽部分),教師讓學生說說音樂特點,各自感受。有同學說這首作品情緒悲傷、凄涼,猶如描繪舊社會受日寇侵略的村落場面;有的說這首作品讓我想起自己不高興的往事;也有的說象一個飽經風霜和挫折的老人在述說他的悲慘遭遇。教師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為合作伙伴。無需步步傳授,學生已把內涵基本體驗和感悟。最后,教師對作品背景、作曲家情況作簡單介紹,即可完成教學。
篇幅短小,音樂形象鮮明,能引起學生共鳴,學生喜聞樂見的作品,大體多適合這種方法。如:《江河水》、《流水》、《二泉映月》、《鷓鴣飛》、《思鄉曲》、《春節序曲》、《夢幻曲》、《卡門序曲》等。有些較大篇幅的作品,其中的某一樂段亦可采用這種方法。如《梁山泊與祝英臺》中,“十八相送”一段,聽后,讓學生說說彼此感受,談談隨音樂而產生的聯想。“樂曲以優美悅耳的小提琴來象征祝英臺,以低沉渾厚的大提琴來象征梁山泊,并且兩個聲部交替出現,給人一種仿佛兩人對話的感覺,形象的再現梁祝十八相送時的纏綿與無奈。同時小提琴以帶休止的旋律來表現祝英臺當時那種欲言又止的情形。”梁祝故事較為熟悉,這位同學的感受,足可說明這種教學方法的可行。
學生在傾聽過程中應反復積累對音樂作品的感知和體驗,實現對作品理解層次的升華,這既是對音樂作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識發展過程,也是音樂欣賞心理的反應過程,即由外部音響感知到想象聯想,再到情感共鳴,最后到理解認識。(3)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傾聽的同時,要遵循音樂欣賞心理反應過程的認識過程,引導學生傾聽層次的不斷提高。從音響感知入手,逐步展開想象和聯想并引發情感共鳴,最后理解作品的思想境界,使學生逐漸由低層次的直覺傾聽向高層次的情感傾聽、理智傾聽發展,從而進入藝術審美欣賞的境界。
二、 采用綜合性的音樂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音樂。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巨大動力。《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音樂教學應“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理念。指出:“音樂課應該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4)”如果沒有了“興趣”這個動力,音樂課就無法實現其培養創造性思維和音樂審美能力的教育目標。在音樂教學中努力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音樂教學的成效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欣賞教學要盡量采用綜合性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音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身體的各種感官都充分調動起來,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用身體的動作和表演,用歌唱,用樂器的演奏,用各種變化多樣的方式使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從聆聽音樂到欣賞音樂,并通過參與體驗感受音樂的美,提高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成為音樂課堂的主題,將創作、表演與欣賞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他們全身心地進入音樂。在欣賞教學實踐中,參與音樂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直觀演示
老師展示實物、圖片教具,并以示范性的演奏、演唱,或采用多媒體手段, 可使學生獲得具體、生動、真實的感性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酒歌》時,我先讓學生觀看我區苗、瑤、侗、壯各少數民族的祝酒歌的影像資料,并讓學生就此發表自己的看法,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同學們興趣很高,邊唱邊舞,手舞足蹈地自編和模仿少數民族唱酒歌時的表情及動作,看起來格外入耳人目。這樣不但提高學生的自編自演能力和自信心,還懂得了很多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有關知識,也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2.故事穿插
音樂作品題材廣泛,許多作品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學內涵,優秀的音樂家和音樂作品都有著感人的故事,有的音樂作品本身就具有故事情節。如峨貧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時,首先講了民族英雄嘎達率眾起義,最后英勇犧牲的故事。然后引入新課,“這位英雄的故事被后人編成歌曲傳唱,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欣賞并要學唱的歌曲”。教學中以故事穿插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