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都對中國的傳統樂器有著深切的感受和由衷的熱愛之情,因為民族器樂聲韻可以不借任何“內容”而打動我們的心。也因此,對民樂界的眾多名家一直以來在民樂領域所付出的長久的艱苦努力和探索,產生深深敬意。李萌,中央音樂學院古箏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個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她對于古箏教學、創作、演奏及樂器改革創新等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無不讓我們感佩不已。去年在采訪中央音樂學院阮演奏家徐陽副教授時,深為她的奮斗精神所震撼,她卻朗然笑道:“李萌比我可勤奮多了,德望也是我的榜樣。”徐陽真摯的話語更激起了我們探訪李萌的愿望。于是,2008年年底與李萌取得了聯系,正好,12月19日,她和她的學生們舉辦的“2008年‘敦煌之夜’新作品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辦,我們便去聽了聽她們的音樂會。回頭看了些李萌教授提供的她近年出版的一些碟片,對她作了番深入的了解。
李萌對于中國當下的古箏界,幾乎是個神話。人們稱她大師,說學古箏的,只要到了她的麾下,個個出神入化。我們經過有關她的各種資料的細細研讀,覺得她的“神話”其實來自于中央音樂學院這個有著優秀學術風氣的大集體。在這個大氛圍中,名家輩出,他們人人都不甘人后,而且都把自己定位到了事業的高端。李萌對于自己熱愛的事業的不懈追求更是眼界遼闊高遠,這就把自己逼到了只有向前,沒有停頓,更沒有退路的地步,迄今為止,她一直處于韌性戰斗的狀態。在教學、創作、演奏、樂器改革創新等領域,無不積極進取,心無旁騖。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她的所有進取都到達了令人嘖嘖稱奇的境界。不用說,所有成就的取得,沒有不付出足夠心血而輕松獲得的。下面,我們就分幾個方面去看看她是怎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堅實走來……
(一)乾坤小宇宙箏界第一人
李萌,廣西貴港壯族人,中等個,天賦她白皙的皮膚,平易的神態,溫厚的性情,加上勤苦的事業精神,所以身材保持的輕清雅致。說起話來,調門較低,語速較緩,讓人有親近和踏實感。她講課和解釋作品,沒有矯情,沒有渲染,無不中肯切實。有人說她“有著母親般的柔情,對藝術的追求,有堅定執著的修養和性情,更充滿激情”,這是我們極為贊同的。
人的可塑性是最大的,而前提一定是有高遠的眼界、博大的心胸,又肯于付出的人。
李萌正是這樣的人。這一點在李萌從小習藝時就表現出來。她是“少小就努力”的人。5歲時隨母親學習鋼琴,隨后,又先后在黃仲賢、韓里、吳素華等名家的指導下學習小提琴、二胡。這樣寬泛而扎實的學習,很快就使她走上了音樂道路, 16歲時已經成為廣西雜技團樂隊樂隊演奏員。1977年,她又開始學習古箏,1978年,順利地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她剛到學校時即在同級同專業的學生中表現卓然,但她天性沉穩,一如既往地更加刻苦學習,先后師從李婉芬、曹正、項斯華、張燕、何寶泉等名家,并深入民間,廣拜民間箏家為師,畢業時儼然成為了學生中的領軍人物,也因此她得以留校任教。1987年,她又選擇了繼續深造,考取中央音樂學院文學碩士。在教學與創作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業績,獲得了學校同仁和學生們的廣泛贊譽,1998年被聘為古箏專業教授,后又被聘為碩士研究生導師,民樂系彈撥教研二室主任。
李萌在我國古箏專業的教育高端,以自己的執著肯干,確立了自己的卓越地位,她帶出的學生已經形成了扎實的名家梯隊。在創作、表演領域,她也佳作疊出,演出頻頻。近十余年來,幾乎年年都有她和同道、學生舉辦的音樂會。她出版的個人專輯有《粉蝶采花》、《高山流水》、《春到拉薩》:教學專輯《跟我學——中國古箏教程》、《中國古箏名曲欣賞與演奏》、《古箏基礎教程》、《古箏演奏與練習》、《學箏三十課》、《考級箏曲大全》;中國箏曲經典系列《西域隨想》、《箜篌引》、《蓮花瑤》;世紀名師系列古箏創作樂曲專輯:《紫碧螺》;她編纂出版的中國傳統樂譜有《潮州民間箏曲四十首》、《潮州五家箏曲選》、《福建詔安箏曲選》、《廣東客家、粵樂箏曲選》、《陜西箏曲選》(與人合作)、《傳統箏曲大全》(上、中、下);主編民族樂器博覽《中國古箏曲譜》(上、中、下),《中國現代創作箏曲集粹》;創作箏曲專輯《月色清明》、《抒情即興曲》、《林泉》;創作樂曲有《弦轍》、《黑調》、《鯤鵬賦》、《抒情即興曲》、《青山流云》、《長歌行》、《月色清明》、《紅水河狂想》等。這些教材的編寫、傳統樂曲的收集整理出版、新作品的創作出版,用李萌的話說是做兩頭,即一方面向傳統的老根去汲取營養,去求索慧明,貢獻心力,一方面向新枝作出培植輸養,這都是極辛苦、極耗費心力的事,她都盡情地去做了,除了是對箏藝事業的建設,她心底里也深深地體會到自己從中收獲的厚重。就像徐陽說的:李萌的勤奮簡直無人能及。是的,這樣多的業績沒有一種勤苦的事業精神是做不出來的。她在教學、創作、演奏乃至教材的建設、古箏樂器的改革和開發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豐碩成果,讓人感慨她簡直就是我國箏界的一個小宇宙,她把古箏領域的全面建設當作了自己奮戰的一個廣闊天地在辛勤地耕耘著。
(二)桃李芬芳譜碩果累累垂
一個人的輝煌終是有限的,所謂大家,必是將自己的成就一代代傳承開來的人物。李萌不僅個人取得了難以逾越的成就,更將自己對古箏的認識和理解融會到教學中,帶領眾多青少年古箏演奏家打造出了一道道絢麗的風景。
李萌曾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的兩個“園丁獎”,及多個全國大賽的“園丁獎”,1998年獲北京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稱號,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青年古箏演奏家。
袁莎:在我國當今的古箏界,沒有人不知道她。她1977年出生于浙江天臺縣。未滿6歲就師從劉媌正規習箏。10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屬小學,1990年作為該校的“優秀畢業生”被保送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96年又作為該校的“優秀畢業生”被保送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1999年更因成績突出,被中央音樂學院免試吸收為該院的碩士研究生,成為該院的古箏“尖子”學生。學習期間,她曾連續被評為該院的北京市的“全優三好學生”和連續獲得“一等獎學金”、“傅成賢獎學金”、“人民獎學金”、“中華民族基金獎學金”、“美國薩默.雷石東維亞康姆獎學金”等多項中國和外國頒發授予、具有超眾的專業才能和學業成就之學生的獎學金。
袁莎與導師李萌有著同樣的開拓性事業精神。2005年年初,她憑借著自己的實力及其共同致力于古箏藝術發展的合作團隊,與我國最大的南洋教育發展集團共同創辦了國內第一所古箏專業高等藝術院校——北京興華大學古箏藝術學院,自任院長和教學總監。學院以“弘揚國樂,打造國琴(古箏),讓箏聲響遍全球”為宗旨,全面致力于培養全國古箏教育的普及師資人才,并計劃4年內培養 3000名古箏師資人才服務于全國各地。同年8月又在北京成功創辦了面向全國加盟連鎖的“袁莎古箏藝術中心”,并計劃3年內面向全國成立500家分中心。
袁莎的箏藝,才情飽滿,深刻感人,在國內外的演出均得到廣泛好評,獲得的榮譽不計其數。她的古箏專業課程都師承于李萌。李萌認為她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袁莎自己也有“心中沒有,手上白走”的深刻體會。
吉煒:現在已經成為了令人注目的古箏名家。她少時既表現出了非凡的才氣。在國際、國內專業比賽中屢獲大獎,而且多次受邀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電影樂團等樂團合作演出。她突出的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也使她為多部著名電影、電視劇配樂。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北京電臺、鳳凰電視臺、韓國電視臺、湖南電視臺等國內外多家電視臺都曾為其錄制播放過演出作品和進行過專訪。因其專業的水準和優異的成績,吉煒也數次受邀在重大節慶和國事活動中演出,并受到國家領導人的稱贊。
吉煒是在5歲時開始學習古箏,啟蒙于劉巧君、邱大成,師從我國著名古箏演奏家王中山完成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和大學的學業。2002年大學畢業時在北京中山音樂堂舉辦首屆“吉煒古箏獨奏協奏音樂會。”這次音樂會后李萌將她招至門下,使其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的研究生。時隔三年,吉煒和李萌教授共同精心準備的第二屆“吉煒古箏獨奏協奏音樂會塈音樂會研究生畢業音樂會”亮相京城。吉煒在保持了自己古箏清新靈動的音樂風格的同時,又從導師那里獲得了足夠的大氣、硬朗和更加深闊的藝術造詣,在自己十幾年的古箏學習上真真地更上了層樓,到達了新的高峰。
是的,吉煒是努力的,她也是幸運的。多年來,在自己的每一個階段的古箏學習中,她都有幸獲得名師的嚴格指導和名校的正規教育,這才使她能夠自如地在傳統各派箏家中廣采博集,深刻領悟古箏的意境和內涵,打造出了超群的技術實力。
朱蕾與范冉:朱蕾7歲時就獲得“全國少兒古箏邀請賽”第一名,9歲就曾錄制個人專輯和舉辦個人古箏獨奏音樂會,是當時舉辦音樂會年齡最小的古箏演奏者。范冉: 5、6歲時連續兩年在北京市少兒星海杯民族器樂邀請賽中奪魁,6歲還獲得了全國第二屆少兒民族器樂比賽一等獎。朱蕾、范冉兩人先后師從于李萌讀碩士研究生。2007年5月11日和5月18日,分別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了獨奏音樂會。
還有吳莉、溫若妮、劉文佳、伍洋等等優秀的古箏演奏家,都曾先后師承李萌。李萌的人才教育思想一直是開放的,多元的。她總能因勢利導,賦予學生們更廣闊的藝術創作空間。強調藝術學習的穩固扎實的基礎性,也極其強調學習的開放性,鼓勵學生銳意進取,勇于實踐。她說她不僅告訴學生某個曲子要怎么彈,或者說這個曲子應該怎么彈,也強調學生自己去做試驗,在此基礎上探索出自己的藝術的路該怎么走,自己的特色在哪里。李萌說她自己是這么做,也希望學生這么做。她甚至對她的學生講:你們要做試驗,如果不做試驗,就不知道你的路該怎么走。現在的教育都是在灌輸,實際上,大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不同的,就是應該在試驗室里做試驗,負有開拓事業疆域的使命與責任。實驗創新是李萌創作教學演奏幾個方面都得以貫穿的一個命題。
實際上,學生這么做,對事業本身的好處不斷地被驗證。像伍洋的古箏獨奏,既有傳統性很強的古箏與簫、與鋼琴的合作模式,也有古箏與室內樂、電子音樂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的融合探索,展現了古箏新人和古箏藝術探索的難得的開拓性。
李萌培養的學生現在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她鼓勵學生們積極地與社會接觸,為社會多作貢獻。在她心里,音樂人才的教育,能給予的一定足足給予,能多帶一步的,也一定伸把手。音樂教育是一個良好的、不斷向前延伸的彩練,在這條彩練上面,聚攏的人氣越多越好,人們的才情張顯的淋漓盡致,正是她最為向往的。
李萌的古箏專業教育思想,歸結為一點,就是:發現人才,因勢利導,多元開放,精益求精,推向極至。思想明確是不難的,難的是切切實實地做到。每一個學生其實也是一個小宇宙,教師除了將他們帶進自己的宇宙,其實也還要精心地呵護每一個學生的小宇宙。這就要求教師把自己的心血化到每一個學生心坎上,其中的用心是可以想象的。李萌多少年來幾乎從沒有過過節假日、星期天,她把時間掰的很碎,分的很細,小心周到地用到每一個學生們身上,而同時,她自己也從不懈怠,用一切可能的時間把自己的演奏練習和創作實踐安排好。20多年來的韌性付出,讓她也收獲到足夠的欣慰與踏實。所以,從李萌的臉上,你看不到瑣碎、懊惱,而是光色清明,穩健踏實。
李萌的嚴謹正派的古箏教育思想,甚至推展到了國民音樂教育層面。中央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的各種教育培訓,凡找到她時,她都欣然答應。如對繼續教育學院舉辦的古箏的師資認證培訓也投入了很多,李萌說:“我們教一個學生,受益的只是一個學生。可是教一個老師,他可能帶出多個學生。因此我愿意做這樣的教學工作。”
現在學習音樂的熱潮在全國如火如荼,成就自然令人欣喜,但問題也是必然的。對古箏教學層面的問題,她有著清醒的認識。她希望自己對此也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她說道:“最重要的是老師們得自已對自已的‘學’與‘教’有明確要求。古箏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點金術。現在有很多地方上的老師‘教’與 ‘學’的狀態確實讓人擔憂。很多時候老師都做不到,那如何去要求學生做到?所以,規范古箏教學對我們目前來說,是急需改善的問題。”
“無論將來怎么樣,我們都應當把持我們對學術的標準和要求,保證我們的教學質量,不能為了迎合大眾,就降低標準。所以,我們要用功做事,用心做人,得到社會的認可。” 這一席話,在很多方面表達出了李萌的教書育人情懷。
(三)清風明月意 都發心深處
李萌是當前我國箏界的一筆豐厚的財富。她的內心有太多的藝術理想。其中最為強烈的是按乃不住的強烈創作欲望。她有一個最大的心愿,就是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箏曲,讓古箏作品庫,也能像鋼琴那樣,有彈不完的作品。讓古箏教學從學生的幼年到青年,都能有循序漸進的系統教材。還有,她自己內心的詩情和哲思總在占據著她的思維空間,她也希望通過創作得到傾瀉,得到記錄,自己的藝術情懷得到綻放,在這個過程中也獲得了知性的快樂與進步。因此,我們看她的作品,除了欣賞到她寬廣多樣的藝術追求,也能從中獲得足夠的美感、共鳴和詩意哲思。
李萌在她17歲時就開始了創作實踐,早期的創作她把它們看成更多的是自己的音樂學習與深究。她認為讓她自己滿意的作品基本上都寫于2005年以后。創作盡管是李萌最想做的事情,但其中的辛苦和挑戰是可想而知的。李萌說自己每寫完一部作品都有“死上一回的感覺”,可見每一部作品都傾注了她無盡的情感和心血。
《抒情即興曲》,是李萌為2005年自己的音樂會而寫的。音樂用我國傳統名曲《月兒高》的素材創作的。李萌的音樂作品,都是發自心底情感的迸發和靈魂深處的追索。像這部作品,開始的音樂有朦朧氣氛和幻想印象的感覺,中段是即興的樂段,音樂有些沖動,好像是吟唱著情感的困惑和心中的期望。樂曲在意蘊悠遠的深情中結束。音樂聽起來韻味濃郁,情感深摯。
《長歌行》:作于2006年。“行”原本是漢代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作者借用舊有的形式及古題,并以廣西睦邊壯族民歌《天上月亮帶星星》的素材創作成古箏與鋼琴交融的作品。說起這個作品,其主旋律是伴著李萌從孩童、青年及至她寫出作品的那時那刻的內心情感世界的成長的。孩童時,父親,一個男低音歌唱家,抱著自己的小愛女唱著這首《天上月亮帶星星》,父親聲音的震撼力讓小李萌感覺家中窗戶上的玻璃都在震動。青年時期,父親逝去,但他的歌聲還在。當然,她也寄予其中寬泛的人生意義與思考。音樂從曲折的尋夢開始,生命的活力不斷滋長,悲情的成分也在激蕩……最后,音樂又出現冥想,好像作者獲得了與天地對話、與逝去的親人們對話的機緣。
《青山流云》:作于2006年,是為七聲弦制的古箏創作的。李萌以寫意的手法,用粵樂的音調素材并融合流行音樂的演奏特點和富有節奏的韻律動感,去創作和表現大自然的生活和秀逸之美。當然,音樂的情感沖突李萌也作出了安排,就像《抒情即興曲》那樣,她也在音樂的發展中寄寓了哲思詩情:青山無古今,時間流逝,世事更迭,人生無常,就像變幻的流云。
《月色清明》:作于2007年。這是為七聲弦制箏或多聲弦制箏寫的一首作品。全曲由兩部分《月色》和《大漠放歌》組成。這部作品聽來,有突出的文化含量,有人甚至說它“文人”氣息濃郁,而李萌則坦陳,這并不是她的想往,而是希望能把古箏內涵的東西發展、擴大。
《藤纏樹》:作于2008年。是第一首多聲弦制的獨奏曲。創作的時候,考慮到旋律的通俗性,所以兩面箏都用了五聲弦制。這首樂曲是表達非常世俗的感情,李萌用了很多非樂音的效果和三個箏位的音域配合。李萌對非樂音在古箏上的運用,是有見解的。她說,非樂音的效果在音樂中是有生命的,它充滿了不協和的動感。而右、中、左三個箏位的聲音互相配合,在豐富性上,比一個箏位的音響還是來得更豐富。在音域上,可以有四個音域:右面箏、右面箏的非樂音區;左面箏、左面非樂音區。如果想擴大音域,還可采用加碼的辦法,那樣一來不同箏位加上不同音域的配合,效果就比較豐富了。
古箏四重奏《千里之行》,作于2008年。樂曲用了四臺多聲弦制古箏,前排的兩臺多聲箏均為兩面五聲弦制定弦。兩位演奏家既可以演奏左右兩面箏,又可以用弓子拉箏;后排的兩臺多聲箏均為右面七聲、左面五聲,兩位演奏家可以彈奏三面箏(既彈奏自己的左右兩面箏,又可以彈奏前面箏的左面)。作者追求的是在古箏上開拓出寬廣的表現空間。這讓我們聽起來大開眼界,覺得箏這件樂器也真不是一成不變的,她的表現空間也幾乎是無限的。
從上面所例舉的李萌的創作可以看出,她在保持古箏音樂的傳統性因素外,十分強調開拓意識,勇于實踐多種文化要素。這一點,在《紅水河狂想》中體現得尤其充分。此曲是她2007為剛剛研制出的多聲弦制古箏和兩件低音樂器而作的,用了廣西銅鼓的敲擊節奏和印度敲擊音樂的節律因素,音樂中用一種質樸的原始沖動感和直率風格,表現她對家鄉奔流如瀉的紅色河流、紅色土地及遼闊雄偉的大自然的眷戀和意象。她大膽地做著各種實驗,使人感覺她讓古箏除了具有灑脫的抒情性,也有了打擊樂器一樣的動感和節律豐富變幻的魅力,使古箏不僅僅保持了傳情達意的功能,也具有塑景狀物的功能了。我們聽了這部樂曲后,對李萌在箏樂的創作和演奏方面所追求的開拓性,有深刻印象,被她對家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深情深深打動。買古箏就上玉琴坊。
(四)萬千清雅曲無限詩哲意
聆聽李萌的演奏,仿佛將你帶入了多彩世界,或于山水密林中傾聽瀑布的流響;或到月色下嗅聞青草芬芳,清江近水,看魚兒歡悅;或置身于茫茫沙原,遙想當年……總之,聽她演奏的古箏琴音,如入時空變幻妙香國度,盈貫的是有限樂響,打開的是無垠空間。因此,李萌的演奏獲得了音樂界的廣泛稱贊,她的琴音傳到過德國、瑞士、荷蘭、芬蘭、意大利、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和澳門、臺灣、香港等地區。在國內外舉辦過多場個人獨奏會,參加過各種形式的國際性藝術節。所有的演出中,她都是極其投入的,在她看來,舉辦音樂會,參加各種演出,既是檢驗自己,向公眾展示自己,也是為聽眾服務,把美好的音樂,用自己的全情奉獻給聽眾的機會。她骨子里是個十分正直的藝術家,她熱愛我們民族的豐富的音樂文化,豐富它,發展它,也是她的責任。這種責任在她心里看得很重,她說她愿意為之作終生的追尋與奉獻。
凡稱為樂器的,從專業角度看,無不要求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古箏也一樣。從審美和認知的角度看李萌的演奏,是有對于藝術的本真的追求與詮釋的豐富所得的。特別是她對以下作品的詮釋。
《林泉》,這是2001年由香港劉詩昆鋼琴藝術中心委約著名作曲家葉小剛創作的,是一首被社會音樂生活廣泛認可贊揚并雅俗共賞的古箏獨奏曲,在古箏界它被看成是近代中國古箏曲的創作的一個新的里程碑,認為該曲繼承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秀美和內在特質,同時又融入了現代音樂的技法和美學追求,是中國自20世紀 70年代古箏曲《戰臺風》創作以來最優秀的古箏獨奏去之一。該曲集中了各種高難度的演奏技術,同時又有著清新優美的旋律線,豐富多變的節奏形態和多種層的音色要求,同時也蘊含著深邃的美學思想。2005年,在中國第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作品比賽中獲得唯一的作品比賽金獎。要演奏好《林泉》這部作品,用李萌的話說,一是技術難度大,二是作品情感表現的張力或者說幅度大,三是演奏者要有足夠的情感表達和駕馭能力,甚至是超強的體力。當我們看李萌對于這部作品的詮釋和表現時深深地被她所具備的這樣的超強表現力所震撼。那種淋漓盡致,那種清新雅致,充滿著人與自然的深邃溝通與寄寓,讓人不禁對藝術家的創作和表演深深折服。
《林泉》的演奏,技術上基本出于傳統,但藝術表現卻極為細致、飽滿、透徹、超拔,每一個段落,每一個音的表達都是那樣考究,看李萌的演奏,你不僅覺得她賦予了每一個音以生命,以活力,以恰切的力度,你甚至覺得是她將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了音樂中去,投入到每一個音的生命的塑造中去了。觀看和賞聽她淋漓酣暢,至高至杰的演奏,真真可以讓人的心靈得陶冶,不由不對藝術與藝術家產生尊重,產生理解。尤其是最后結尾的激情劃奏和里外的撥彈,李萌與箏真是完全交融在了一起。好的藝術就是這樣,絕無虛華,飽蘸著心血與汗水,賦與藝術鮮活的生命。李萌的手上帶著義指,在古箏上或激情翻飛,或散珠般地舞弄,看起來手大而有力,每一個手指好象都是一個盡情工作的勞動者,帶著思想,帶著激情地鋪開著樂的田野,塑造著技的美雅,靈的光彩。
看李萌的演奏,就像在欣賞一幅經典性的酣暢畫作。情境、意境都有無限說道,有一種溶的力量在散溢浸淫,每一個音都是那樣有韻味,有感染力。這種特點往往都只能從一些已經進入藝術表現的自由王國中的藝術家身上才能看到。她的箏藝展現了當代箏演奏家的時代特質與卓越氣勢。還有,那就是一些多元表現因素,如敲擊的、舞動的音律,像《紅水河狂想》,曲中那些敲擊音樂的手法,李萌一會撥弄著琴弦,一會又拍擊著琴頭、側面木版,甚至是琴的底板, 于是,我們不僅欣賞到了在古箏的清脆樂音,也聽到了鼓音的律動,看到了演奏家心靈的舞動和對于箏藝表現的新生命,新積累的塑成。這時,你幾乎要問自己:藝術家怎么能如此之美好地表現藝術,表現心靈?是什么更美,是藝術?還是藝術家的心靈?李萌對于古箏這種樂器,有著深刻的了解與駕馭能力。她在古箏上演奏,如同將自己的心弦延展開來,她撥動每一根琴弦,就是波動自己的心弦。她的胸臆、哲思、詩般情懷,隨著手指的躍動而汩汩淌出。
像《箜篌引》,作品由作曲家莊曜根據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詩意寫作。樂曲前半部分運用起伏多變的節奏、虛實相應的旋律,描繪了“昆山易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動紫皇”的幻想境界。后半部分采用明快的舞蹈型節奏既輕靈又粗狂。李萌演奏起來,詩情飽滿,意味深厚,充滿無限魅力。
她演奏的《長相思》,節奏感和情感沖擊力都十分強烈,每一個音似乎都有鉆心的撼動,聽來有欲罷不能的感覺,一種激蕩的情感力量讓人不禁淚眼模糊。
李萌演奏的作品,無論是自己的作品,還是他人的作品,全都能夠化作如發自己胸臆的情感傾吐,成自己心緒流淌出的飄渺樂韻,那么富于美感,那么富于哲學意味,無論是大氣還是細微,都透出她對于藝術表現的虔誠用心和透徹表達。看李萌的演奏,我們對于當代藝術家在古箏這件樂器上付出的極大的努力,取得的豐碩成果,所達到的高度,會產生更多的認知,更多的認同,更多的喜愛,更多的贊美。
(五)多弦制新箏傾注幾多情
在李萌看來,如果當下有一個很好的樂器被樂器制作家們造出來了,但沒有好作品,那再好的樂器也沒有什么意義。但如果沒有好樂器,那更多更好的作品的出現也必然會受到制約。李萌認為,古箏是一弦一音的樂器,可以左手用揉弦或者滑弦作出一些音來,但是它和小提琴、二胡不一樣,它的轉調是有限制的,有很強的樂器性能上的限制。雖然這種制約本身可能就是它的特點之一,但既保持其特點,又破除其制約,豈不兩全其美?!
我國的民族樂器,其實一直以來,在樂器的改革創新方面,都在作著不懈的追求。李萌在樂器改革方面的用心,幾乎貫穿在她古箏教學、創作、演奏的所有領域。她希望這件樂器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不僅是自己的追求,也是市場的需求、生活的需求。
李萌在此方面的用心,其實也有“逼上梁山”的感覺。當前我國學習彈古箏的人恐怕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個時期,作曲家也很想為它寫作品,但真正落筆寫作的人不多。為什么?因為我國傳統古箏受弦少音少的局限,轉調也不便捷,作品的展開與發展都受到很多限制。這就逼著李萌從根上去想轍,去找路,去改革研制新的古箏。在去年12月19日的“2008年‘敦煌之夜’新作品音樂會”上,我們看到了演奏家使用的多聲弦制古箏,這就是由李萌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技術人員在五聲、七聲弦制的基礎上共同新研制的,2007年面世。
多弦制的古箏雖然用得是組合琴體,但系統則是開放的,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需求安排不同的定弦,音域多則可以擴大到五個八度。它可以在不改變五聲、七聲弦制彈奏法的同時,加進更多的音及得到更多的音色,并在琴體不加大的情況下雙面古箏共用一個共鳴箱,使樂器有較好的聲音。而對于演奏者來說,在保持原有技法的基礎上,又拓展了對現有技法改進的空間,既可演奏傳統五聲、七聲音樂,也可演奏無弦制多聲、多調式調性的作品。最新的多聲箏,左面已有十六弦了,聲音也好得多。到了十六弦,就意味著彈傳統樂曲,可以不用帶第二臺箏了。五聲和七聲弦制的很多作品可以一個手指都不用改變地在多聲弦制箏上彈出。現在,這樣的多弦箏在全國各音樂學院中都得到了廣泛的知音識者。對于古箏樂器改革的成功,李萌總結出三條要旨:一、傳統演奏手法不能丟;二、聲音不能變壞,韻味要保持;三、外形沒有太大的變化。李萌覺得多聲箏在這三方面都做到了。像《紅水河狂想》是李萌為多聲弦制箏寫的第一首作品,是為一臺多聲箏和兩臺低音樂器而作的室內樂。作品的多調性、多音律性,表現起來都可以隨心所愿。
李萌對箏的改革,是有壓力的。這種壓力在她看來,其實也是提醒,也是告誡。如有一種說法就從根本上反對古箏改革的:“傳統古箏不能改,改了就不是古箏。”李萌深知古箏傳統的優勢,這是她格外在意和呵護的。對“傳統古箏沒有必要改,它現在的缺點就是它的優點,象揉、吟、滑、按這些技法,古箏美就美在這里了。”這些說法,李萌也是極為認同的。而她認為這還是演奏層面的問題,與樂器改革的宗旨沒有矛盾,也不存在沖突。在多弦制箏上,這些技藝并沒有任何損失。“傳統古箏根本改不了,改了就不是箏了,象十二平均律的箏,傳統曲子彈得了嗎?用了等于白手起家,不用還是解決不了轉調問題。”這是李萌要去克服的,而她做到了轉調自由,韻味無失。
李萌在多弦箏的改革和創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她始終認為這不僅是自己的努力,她也特別感激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長期以來對古箏藝術研究和發展的支持,感謝總廠長王國震在她被抨擊得最焦頭爛額、狼狽不堪時,仍對古箏樂器改革表示了最堅定的支持,感謝總廠技術主任陳書敏、經理胡國平、技術總監李素芳在箏形制改革上做的最關鍵的技術支持。因為沒有他們,古箏改革只是一句空話,也就沒有現在的七聲弦制和多聲弦制古箏的誕生。另外,她心中還感謝杜琪寶廠長多年來對她們音樂會在經濟上的幫助。
李萌的古箏宇宙,還有其世界性的一面,多少年來她一直對日本箏文化、北朝鮮伽耶琴及其音樂創作有深入的研究與關切。在李萌看來,音樂的發展、繁榮離不開大范圍、多元文化的頻繁交流,文化交流甚至是文化繁榮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多年前,中國箏流傳到了日本、韓國和北朝鮮,在當地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近代日本 KOTO、北朝鮮伽耶琴七聲弦制傳入我國,也給我們的傳統箏樂藝術帶來了新的內容。文化交流的雙向收益,她有深刻的體會。她說:今天我們仍然希望這種交流能夠繼續。我們做的成果希望被別人知道、看見和傳播,同時,我們也希望聽到、看見別人最新的成果,這種交流會給古箏藝術增添新的光彩和內容。
李萌的箏藝世界,在她和她的學生們中已然是個精彩紛呈的小宇宙,已然站到了我國箏界的高端。她們的成就出于她們強烈的進取心,對于事業建設的強烈責任感。李萌說自己是個善于堅持的人,她也深知古箏是個極有潛力的民樂領域,近些年來,它的發展也十分突出,十分喜人,我們有理由相信李萌和她的同道、學生們還會走的更高,更遠,在世界箏樂的大宇宙中譜寫出中國箏藝的偉大與永恒。
黑檀木——一般市場價6000以上 黑檀木屬于高級的木材,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貴木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