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器樂文化生態大系中,中國的琵琶藝術百經磨礪,猶如一棵長綠的春藤,枝繁葉茂,千載如蔭,始終保持著生存與發展的活力。作為一件彈撥樂器,一件具有多維文化色彩的彈撥樂器,它對音樂的詮釋是以十個手指精妙、和諧的動態形式為專業語言的,其演奏技法復雜而艱深。其中,快速動作是琵琶基本技術結構中極重要的技巧,是本專業重要的技術和藝術語言之一。本文從一名校外器樂教師的角度,對于快速技巧結合自身的演奏學習與教學實踐作一淺顯的分析與總結。
第一,快速技巧是在雙手的協調配合下完成的,在運動的過程中,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動作信號,由多種綜合動作感覺構成。一方面,它需要已有動作能力的支撐,另一方面,它在動作中的感覺又相對獨立。學生的操作技能和運動技能在此過程中可得到充分的訓練,大腦對動作的支配能力和左右腦協調性得到提高,有助于提高學生動作和智力水平,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左手的技術動作方面,主要體現在按音和換把二項技術上。按音應多采用手指基本關節的屈伸功能,起落動作要輕快、敏捷。充分利用保留指、平按指、伸展指進行按音以減少動作,注意手指間重量的轉移與傳遞。此項內容在剛開始學習按音時就應注意養成好習慣,對以后的快速動作大有好處。教學中,我讓學生學習按音前先進行手指靈活操的練習(即:左手呈半圓形平放于桌面,每個手指獨立抬高,然后有力下放,體會向小錘子一樣敲擊桌面的感覺。),并且加強左手四、五指力量的訓練,體會音之間的重量傳遞,達到較好效果。在換把上,總的來講應采用移位替代跳位,收縮動作替代伸展動作,動作要快速、準確。我編了“動腦先于眼,動眼在手前”的口訣,幫助學生解決了彈奏時因換把動作慢、按音不準確造成音樂停頓的問題。此外,指序設計和手臂動作在左手技巧中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以使動作自然、流暢。
右手技術動作方面,手指前端動作的復合功能對快速技巧常用的彈挑或其它動作具重要作用。教學中要先讓學生體會到指尖的動作,我通過如:針尖點小力大,拍手幅度減小速度加快等生活中顯明亦見的實例,使學生明白手指快速動作要幅度小、力度大的道理,并結合實踐進行練習。彈奏中手臂力量通常不進行大的改變,以保證整體感覺。琵琶音樂中演奏快速旋律的動作通常由快速彈挑擔任,它在快速進行及弦序變換中所顯示出的功能強勢與優勢,使它成為右手系統最主要、最重要的技巧。弦序變換中各種情況主要依靠右手食指、拇指的指尖動作;手指或手臂定位的保持或改變;臂部觸弦由一至四弦的由低至高的變化三項內容來完成。同時,弦序變換有一定的基本技術規則。如:同向變換與分指,逆向變換與屈伸,混向變換,動作定位和臂部屈伸的介入等。彈奏中注意這些規則的運用對快速彈挑的練習大有益處。通常在教學中我對中等程度彈奏水平的學生開始著手此技術規則的講解與運用,為其彈挑速度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練習主要曲目如:手指練習,快速彈挑練習,快速練習,《三六》等。另外,快速技巧中音線、音點的選擇要因樂曲的整體風格而定。如:在《野蜂飛舞》中的線性技術和在《天山之春》快板的點性技術,相同的記譜與指法符號,不同動作形式的選擇能夠產生完全不同的樂意。
快速技巧的雙手配合方面,要注意指端感覺的對位和動作方向與觸弦位置。教學中,許多學生在慢速按彈中動作完成較為順暢,可稍一提速就應付不了,音不清楚、停滯等現象馬上接踵而來,左右手的配合就出現了問題。我先讓學生慢練,雙手指端找到動作的同時感與同步感,動作與心理相互感覺、形成信號對位,動作形成與內心聽覺和歌唱的統一,音的清晰程度就有所提高。并且,右手在左手動作變化中要基本保持常態,動作與觸弦保持穩定狀態,有利于左手動作的準確,保持樂曲的流暢。練習曲目有:《歡樂的節日》快板,《彝族舞曲》(六),《月光變奏曲》,過弦練習,音階模進練習等。
第二,在基本技術構成中,快速技巧不僅具有實際使用功能,并且具有極重要的訓練學方面的功能。動作在一定的速度條件下進行,能夠綜合的反映出微觀運動狀態中,人的心理活動與生理運動的和諧程度及平衡程度。快速技巧與生活中肌體運動常態有相當明顯的距離,即使在充分合理利用人體生理運動能量情況下,對速度的駕馭能力必須經過嚴格、合理、系統的訓練才能獲得。不同速度條件下,心理與肌體的興奮程度是有差異的,個體對興奮狀態的支配能力、適應能力也是有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