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22日,由文化部、福建省政府主辦的“慶祝新中國六十五華誕·同圓中國夢——福建戲劇優秀劇目進京展演”活動成功舉辦。7臺福建地方戲優秀劇目在國家大劇院、中央黨校和梅蘭芳大劇院演出8場,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地方戲第一次大規模在首都集中展演。
9月22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福建省文化廳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福建省藝術研究院承辦的福建地方戲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書磊等與知名專家學者近50人齊聚一堂,為福建地方戲劇目創作、舞臺表演、人才培養等建言獻策。與會專家認為,福建通過財政補貼演出等行之有效的舉措,增強了地方戲的活力,改變了當前傳統戲創作同質化等不良傾向,營造了地方戲健康發展的環境,應當對此進行研究,從中總結出可資借鑒的普遍經驗。
這些經驗,彌足珍貴
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福建地方戲曲的傳承和發展,為全國各省地方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樹立了一面旗幟。“福建戲曲文化現象”值得珍視,其成功經驗,對全國的戲曲工作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福建戲曲文化現象”又一次證明:藝術的靈魂是思想。而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努力實現地方戲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地方戲曲創作人才資源的最佳組合,是保證有思想的藝術與有藝術的思想的和諧統一的重要條件。
這些進京展演的優秀劇目,都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如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將這些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不是轉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是這批優秀劇目共同的思想追求。惟其如此,觀賞這些作品,才能在獲得精神愉悅的同時得到寶貴的思想啟迪。這批優秀劇目,題材都是福建地方戲曲資源寶庫中的優質資源,都得到了當今時代先進思想觀照下的優化配置;而編、導、演、音、美等創作生產力的主要因素,都以福建地方戲曲優秀人才為主,并實現了最佳組合。這些經驗,彌足珍貴。
福建:戲曲文化版圖的高地
龔和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福建作為我國戲曲文化版圖的高地,其優勢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戲曲劇種的豐富和藝術積累的深厚。如果把有近千年歷史的中國戲曲,粗略地分作老、中、青三代,都可以從福建找到有代表性的劇種,而由于生態環境、風土人情、音樂與語言等的不同,又保持著它們的獨特性和多樣性。
其二,創造力的旺盛,尤其在戲曲文學上處于國內的領先地位。新時期以來,如王仁杰、鄭懷興、周長賦等劇作家的一批優秀作品,可以說是這塊戲曲高地的“峰巒”。現在他們也為其他省市的戲曲建設提供支援,使福建成了戲曲文學的“輸出省”。福建戲曲隨著文學的騰飛,表演藝術傳統亦被激活,并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舞臺藝術精品。
其三,福建戲曲的藝術成就是同理論成就分不開的。理論上的代表人物就是王評章。他既從劇作家、表演藝術家的成就中得到啟迪,同時,他又是劇作家、表演藝術家的實踐活動最熱情的觀察者、總結者、揄揚者、指導者。他的論文集《永遠的戲劇性》,有不少理論創新,是對福建戲曲經驗的深刻總結,對全國戲曲藝術的繼承與發展也有借鑒意義。
中國傳統戲劇遺產繼承與發展的范本
謝柏梁(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福建傳統戲劇在其傳承過程中所樹立的標桿性意義,大致體現在如下方面:
福建的梨園戲、莆仙戲、高甲戲、南音等一批古典劇種與曲種,作為唐宋戲劇的“活化石”,早已得到了大家的公認。就閩劇此次進京演出的劇目而言,基本上都是近些年來整理改編和最新原創的劇目。傳承是為了發展,而合理的發展就是最為有效的傳承。從陳仁鑒、王仁杰、周長賦到鄭懷興等劇作家的創作路數而言,他們既是傳統戲劇的繼承者,又是脫胎換骨、點石成金的發展者。
從表演形態上來看,福建諸多古老劇種的歷代演員,大都遵循了古代演劇的基本規范。類似《葉李娘》中旦角高難度表演動作的獨特性與豐富性,類似高甲戲中較為突出的彩旦表演的表情系統與動作語言,既是唐宋戲劇扮演體系的當代傳承,又是歷代以來借鑒了祭祀科范、地方歌舞、提線木偶表演的綜合藝術之呈現。近些年來,福建梨園界在表演方面師范古意而熔鑄風格,在知名演員與表演風格上有了整體性的建樹,形成了一個較為強大的表演藝術方陣。諸如曾靜萍、周虹、李敏、陳乃春等人,在福建和全國都有較大的影響。
意趣神色兼備
安葵(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湯顯祖說“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福建的很多優秀作品就是“意趣神色”兼備。思想意義深刻,是福建戲劇之所長,同時許多作品又有很強的趣味性,這兩者是相得益彰的。比如“對人的識別不能流于表面”這算不上是高深的哲理,但在閩劇《貶官記》中通過人物獨特的遭遇就使人感到這一思想十分深刻。戲劇的情節和表演都非常有趣,給人愉悅,引人入勝,就使作品的思想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意”需要通過“情”來表現。在薌劇《保嬰記》中,那種關心別人、共渡難關的大愛真情體現了我們民族的和群眾的廣闊胸懷,具有很強的感人力量。這些作品也說明并非只有挖掘人物心理的陰暗面才能深刻。神和色是緊密結合的,而且都是需要通過形式和內容的結合來體現。比如梨園戲、莆仙戲的那些表演上的特點,那些細膩的科介,就既具有形式美,又傳了劇種的“神”,從這些表演中我們能感受到閩南人那種溫潤的情感。無論是新編的梨園戲《皂隸與女賊》,還是改編的莆仙傳統戲《葉李娘》,都可以看到創作者保護和弘揚劇種傳統特色的苦心。從福建的戲曲看,表演上的特色同樣鮮明。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它們表演上的特色與別的劇種是不能混同的。劇種的特點表現了中國戲曲神色的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