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育忠(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從8月21日開始國家院團各自展現了風采,得到各界的好評。我們也創新工作模式和方式,組建了知名藝術家、評論家和觀眾代表組成的評論小組。我們想營造藝術討論的氛圍,起到為國家藝術院團的發展建言獻策的作用。同時也希望能通過藝術評論引領風氣,讓更多的人關心藝術生產,關心時代精神的發展,以提高民族的審美能力。藝術家和評論家應該是共生的關系。一個時代的藝術要全面繁榮,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整體生態。文藝創作的繁榮,離不開健康的藝術評論及其提供的理論的支撐。
藝術評論的作用是二維的,既有肯定藝術作品的歷史地位,將其經典化的一面,也有提出藝術作品的缺陷,使之修改提高的一面。一段時間以來,藝術評論里批評的因素相對較少,說好話、唱贊歌的多,進行嚴肅的藝術分析、判斷的少,這方面各界反映比較大。回顧一下上世紀80年代,藝術家與評論家的共生共贏的良性關系,評論家在藝術創作全過程的積極參與,在彼此探討中,在互相激發下共同進步,當時藝術界的整體繁榮,評論家功不可沒。藝術評論代表一個時代從事藝術活動的見識和良知,有藝術評論參與的繁榮才是完整的藝術繁榮。我們希望各位評論家和院團創作者面對面切磋交流,暢所欲言,把我們這個研討的目的真正落到實處。
宋合意(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副董事長、中國文化報社總編輯):文藝批評是文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文藝評論,對推動文藝創作,對促進舞臺繁榮和文化市場健康發展,對群眾更好地欣賞文藝作品,都有很大作用。現在,中央領導同志關心文藝評論工作,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門都高度重視文藝評論工作,公眾期待更多高水平的文藝評論,這也對《中國文化報》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更加努力。最近,報社理論部開設了“藝海問道”文化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和評論家、藝術家,就藝術領域里一些話題和熱點現象進行多樣化的研討,就是最新的努力。
2014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文化部在設立評獎專家組的同時,也設立評論專家組,這是落實中央有關精神,促進藝術評論與國家級藝術團體舞臺實踐良性互動的重要舉措。作為文化部所屬媒體,我們對此有高度共鳴,也十分樂于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推動藝術研討,并為相關理論、評論成果展示和學術交流提供平臺。
周漢萍(文化部藝術司藝術研究處處長):下面請專家發言,希望大家談談真知灼見,主創人員也可以講一講自己的創作的初衷。
張振濤(中央民族樂團原副團長):國家藝術院團乃至人們指責的所謂“藝術界”,并非都是沸沸揚揚、浮躁不寧,還有相當一大批藝術家,不事虛囂,踏踏實實,在那里積累著能夠代表一個國家藝術實力的驚天大劇。
原來在歌劇史上讀到的《尼伯龍根指環》,是一部一般人不敢碰觸的“龐然大物”,包括《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里德》、《眾神的黃昏》。演出總時量需要一個星期,每天4小時。誰敢動這個心思把它搬上中國舞臺,誰敢碰這個非具備足夠的人才、智力、財力、國力就絕不敢動手的“恐龍”。而今,中央歌劇院已經拿下了其中兩部《女武神》、《齊格弗里德》。此舉此劇,不但說明了中央歌劇院的氣魄,而且說明了國家藝術院團所體現的綜合國力的強大。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敢碰瓦格納的“樂劇”,中國人敢,而且呈現得這樣好,這樣精彩,這樣到位。
陳原(人民日報社政文部主任記者):中央歌劇院的兩臺歌劇,一個是貝多芬唯一一部歌劇《費德里奧》,還有瓦格納《尼伯龍根指環》三部曲的之三,我覺得的確水平很高。俞峰院長說,一流的歌劇院就應該演一流的歌劇,我有共鳴。從這幾部杰作做起,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向世界著名歌劇院接近,要堅持下去。中國歌劇舞劇院的交響樂團給我震動也很大,在李飚的帶領下時間很短提升這么快,整個樂團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樣了。《世紀之舞》的打擊樂在交響樂里面用得淋漓盡致。大型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演出過后再上舞臺很難,用交響音樂會的形式把它延續下去是個很好的路子,中央歌劇院基本把《復興之路》最精彩的部分演了出來。中央民族樂團的《印象·國樂》、《國風繞梁》、《絲綢之路》不僅觀賞性強還有趣味性,他們很強調為大眾服務,講究通俗易懂,并把民族音樂里面很多絕妙的東西顯示了出來。
作為一個媒體人,我有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現在媒體已經走入網絡和紙媒融合的階段。我們現在在《人民日報》寫文章,不僅給紙媒寫,還給人民網寫,還給微信公眾號寫,這對我們語言的風格有很大影響。國家藝術院團在未來必須跟多媒體融合,這種融合不是出賣版權,而是擴大影響力。紙媒已經感到危機重重,藝術院團也要擴大影響力,應該把包括微信、微博、網絡、地鐵、公共汽車上的電視,都利用起來。由文化部統一把幾個院團集中起來統一展示,充分利用有限的資金提升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