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戲曲的使命與創新
毛小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讓觀眾把欣賞戲劇當成一種自然的文化習慣,讓觀眾到一地旅游晚上能像看景點一樣看場戲成為規定項目,這是包括福建在內戲曲人的使命。平心而論,這次進京演出的戲,個個出彩,《皂隸與女賊》對人物內心的刻畫,《阿搭嫂》那種縮脖聳肩的風格化表演,以及《蘭花賦》的舞臺張力和批判現實的精神,和倫敦西區與百老匯戲劇相比也毫不遜色。但福建戲曲卻沒有在商業化的路上走得更遠。
福建戲曲不能把商業化作為發展的唯一出路,但卻不能忽視這一點。我們不能讓浮光掠影的所謂實景演出占據了舞臺演出的大部分,使得藝術泡沫化、碎片化。我們也要建立完善的營銷網絡——現代社會,賣有時比制造更重要。我們還要有勇于突破的精神,回顧世界戲劇史和中國戲曲史,每次重大發展都和形式的創新有密切關系。
演、導、編、評四位一體
謝雍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這次集中展演讓京城觀眾在一周之內感受到福建戲曲的魅力,不管是哪個劇目的演員、導演還是編劇,都向我們展現了十幾年來他們在傳承梨園戲、莆仙戲、閩劇、高甲戲和薌劇過程中所取得的不菲成績。為了傳承高甲戲女丑技藝,演員吳晶晶華麗轉身,從旦行轉為丑行,對于她個人來說,這是表演領域的開拓,而對于以男扮女丑的高甲戲來說,增添了一位女扮女丑的實力派演員。為了使閩劇去京劇化、更富福建地域特色,導演呂忠文在《貶官記》里吸收了高甲戲、木偶戲的表演特點,為閩劇尋獲到比京劇藝術更能體現出鄉土特色的表現手段。為了傳續古老劇種莆仙戲、梨園戲表演技藝,鄭懷興、王仁杰等編劇著意為劇團演員創作、整理改編傳統戲,將個人的思想隱匿在劇目后面,個人創作技法在演員曾靜萍、王少媛的技藝里,或修舊如舊,或整新如舊,在“藝以人傳”的指導思想下,達到了搶救、保護地方劇種表演藝術的目的,為古老劇種培養了新生力量,為福建戲曲造就了新一代表演藝術家。除了演、導、編,以王評章為代表的福建劇評家,也為福建戲曲的傳承、保護提供了觀念先導和理論支持。
福建地方戲在海內外的傳承與發展
康海玲(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福建是戲曲大省、戲曲強省,劇種多樣、傳統深厚且個性鮮明。和其他省份、地區的地方戲不同,福建地方戲和廣東、海南的地方戲除了在中國本土繁衍生息之外,歷史上還作為移民的文化行囊隨著移民的腳步漂洋過海,在歐美、東南亞等海外國家和地區得到移植和發展。其中,福建地方戲在海外國家和地區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劇種最多,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潮劇等幾大劇種在海外華人社會傳承的歷史悠久,至今還演出不斷,成為福建文化走向世界的品牌,彰顯了中華藝術的魅力。
東南亞是福建地方戲在海外國家傳承和發展的最繁盛的地帶。在東南亞國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等5個國家的戲曲演出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大,演出最為頻繁。與國內劇種的傳承與發展明顯不同,戲曲在東南亞,一方面保留了其藝術個性即“中華性”,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當地化,表現為新加坡化、馬來西亞化、泰國化、菲律賓化等,以滿足所在地華人觀眾的需求。
華夏遺韻與時代輝光
王蘊明(戲劇理論家):這幾出戲我先前大都看過,還參與過部分劇目的修改、打磨及評獎,此次再看仍興味昂然。此次進京展演的莆仙戲和梨園戲就被譽為中國戲曲源頭之一的“南戲的活化石”,因為這兩個劇種至今仍保存了南戲的若干藝術元素及劇目。而福建的莆仙、梨園、高甲、閩劇等劇種的表演藝術又都受到更古老的提線木偶的滋養,是我國傳承至今最古老的戲劇文化優秀遺產的重要部分。同時這些劇種雖古老而不陳舊,充滿著青春活力。不只是表演人才代代相傳,此次參演劇目的藝術人才大都為中青年演員,他們很好地繼承了老一代的優良傳統與技藝,其中吳晶晶、陳洪翔、陳瓊、王少媛是梅花獎獲得者,曾靜萍是 “二度梅”獲得者。而且所演劇目皆為新創,雖是大都為古代的人與事,但立意觀念是當代的藝術,閩劇《蘭花賦》、高甲戲《阿搭嫂》在保持傳統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吸納了若干新鮮元素。(中國文化報)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