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從2004年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視唱練耳評委,現在已經是總評委了,給我們講講做評委的心得?
趙易山:青歌賽是國家級的比賽,由國家電視臺出品,其賽制、層次都是最高的,本身的目的是為國家選拔輸送人才。我承擔的職責,一是傳播專業音樂領域的文化常識,二是考察選手音樂表現力。視唱練耳不僅是專業音樂人必備的素質,普通觀眾也具備這種能力,所以我們在點評中會多講解一些。
就表達方式而言,評委可以很厲害也可以很平和,言辭犀利抑或真誠委婉,如果都是為了讓別人接受意見的話,我們為什么不選擇后一種方式呢?這樣在溫暖別人的同時,也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在我看來,選手在最平和的狀態下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水平,才能考出好成績。
記者:青歌賽中有什么趣事可以分享?
趙易山:趣事談不上,但是今年的第十五屆青歌賽我把數字化引入到了其中,在決賽的第三賽期比賽中,輔賽項目更新為“模唱”和“節奏打擊”。“模唱”考試的演奏樂器從以往只有鋼琴或者直接播放錄制的音頻,變為隨機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單簧管、長笛、大管、小號、長號等八種樂器演奏。而“節奏打擊”也從之前的“選手拍手,評委判斷”變為選手根據樂曲中的節奏敲擊樂器,由電腦程序判斷選手得分。在選手打擊樂器時,觀眾和評委也可以實時看到選手是否敲擊正確,大屏幕會直接出現對錯。這種改革一方面是為了全方位考核選手的音樂素養,是目前聲樂教育的大趨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增加節目的可看性和參與性。
記者:早年的青歌賽上出過宋祖英、毛阿敏、關牧村、彭麗媛、韋唯等歌手,但近幾屆卻很難出現有影響力的新歌和新人,您認為原因是什么?
趙易山:這是比賽本身的機制問題。青歌賽只提供發掘人才的平臺,造就人才是由市場來決定的。
記者:現在各種選秀節目很火,《快樂男聲》、《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最美和聲》……今年夏天就有十多檔音樂選秀節目,對此您怎么看?
趙易山:我覺得特別好,體現了文化大繁榮的現狀。文化有層次之分,雅俗之分,娛樂文化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前提就是讓更多的人快樂,讓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歡。相對來說,我覺得《中國好聲音》、《最美和聲》非常不錯,對于音樂的點評很到位,可圈可點的很多,兼顧專業與娛樂。明星做評委本身有影響力,熟悉的老歌可聽性強,改編又讓觀眾增加了好奇心,再加上原唱者的點評,新和舊碰撞出一種特別的吸引力。
□寧波日報記者陳曉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