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箏的教學及演奏中,怎樣做到音質、音色的純凈優美,身姿、動作的大方灑脫,曲思、感情的自然表露?這可以說是一門演奏美學。古箏音樂固然是一種聽覺藝術,但其中又摻雜著視覺藝術因素和情緒感覺的因素。因此,從更高層次的意義上來說,它也是一門表演科學。本文通過個人在古箏教學與演奏實踐中摸索到的幾個要素――“度”,來初步闡述古箏的演奏美學。
一、 角度
眾所周知,古箏義甲觸弦的角度直接影響到音質和音色。一般認為,夾彈法義甲彈弦的方向與箏弦平面構成向下45度左右的夾角,提彈法則構成向上45度左右的夾角。但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夾彈法的向下45度夾角主要是對大、食、中三指的托、抹、勾而言,其反彈指法劈、挑、剔則通常是向上進行的。提彈法中大拇指由于受手形的限制,其義甲一般是斜戴的,因此實際托弦方向是往前向右上方斜向進行的(就右手而言,下同),既與箏平面構成向上45度夾角,又與縱切面構成向右前45度的夾角。否則,如果沒有后一夾角,光是向正前上方彈奏,則音色剛硬缺乏柔美,也不便于快速彈奏。中指、食指、無名指勾、抹、打之正確方向則是向右后上方斜向進行,在與平面構成向上45度夾角的同時,還與縱切面構成向右后30度左右的夾角。搖指技巧中,義甲擦弦的角度可以分為兩種情況:食指搖與縱切面(也可看作是與前岳山)構成向左后右前30度左右的夾角,拇指搖則與前岳山構成小于30度的夾角比較合理。
二、 深度
古箏左手的點按滑揉、右手義甲的入弦深度均應根據不同技巧的要求和曲情的需要來確定。一般來說,揉弦宜淺,以不明顯改變原音音高為度,但對于某些地方風格強烈的樂曲,需要產生幅度較大的音波(吟揉)或略帶緊張感的重顫(擻音)時,則左手揉弦應有一定的深度(有時可以揉按至上一級音高的深度)。
彈奏按音、滑音,要講求準確的按壓深度,這就涉及到音程問題。古箏采用不同的律制定弦,各音的音程大小是有所差別的:采用五度律(三分律)定弦的,大二度音程為204音分,小二度90音分(古代小半音)。采用純律定弦的大二度中又有大全音和小全音之分,1~2、4~5、6~7屬大全音,為204音分;2~3、5~6屬小全音,182音分;小二度音程則大于五度律,為112音分(古代大半音)。所以按、滑音時兩種律制的左手按壓深度嚴格來說是不一樣的。基礎訓練中,如何掌握按滑音準確度,尤為重要。應將具體要領對學生講清楚,把弦按滑至上一級音高后,可與相鄰的上一級本音進行比較,直至音高相等。
三、 長度
左手按滑音的位置與箏碼的適宜距離(長度),一般來說,是15~16cm左右。當然,這個位置也不是絕對的,可以根據銅弦的松緊、碼子的高低以及樂曲表達的需要而作適當的調整:如弦張得較緊,按弦吃力時,手可稍向左移;箏碼(特別是高音區的小碼子)偏低時,為保證音高的到位(特別是小三度滑音),手可稍向右移。
右手彈弦點與前梁的距離,對于初學者來說,應掌握在2~3cm左右。但樂曲的情緒往往對音色有剛柔、明暗、清渾的不同頂要,這就要求演奏者選擇不同的位置彈弦,以豐富表現力。一般來說,越靠近前梁,發音越亮,音質較剛;越近中央,音色越暗,音質較柔。有時候需要改變位置作左右游移彈奏,以求音色變化。
黑檀木——一般市場價6000以上 黑檀木屬于高級的木材,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貴木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