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弧度
在彈奏滑音,尤其是下滑音和回滑音時,左手的下按和上放過程不應是簡單的直線,而應該是帶有弧度的曲線,否則發出來的滑音不夠柔美;下滑音時手指應先按至上一級音高,在下面后退一下再向上放回,呈●形;上回滑音時,手指先往前言按下,至上一級音高,再退后走弧線放回,呈●形;下回滑音時手指先下按至上一級音高,往后上方退回,再向前方按下,至上一級音高,呈●形。依照這樣的運指線路奏出的滑音才有充分、完整的經過音,音韻優美動聽,尤其是速度較慢時的滑音,效果最好。 演奏歷音時,左右手所劃過的線路也應該是曲線的:雙手歷音可成雙曲線形●●;單手歷音可作各種曲線形狀,如●形、●形、●形、●形等等,千變萬化;加花時宜作●形。這樣,既能使雙手動作優美灑脫,不拘一格,又能使出音如串珠落盤,似山河澗流泉。
五、 密度
搖指密度的大小,直接影響著搖指的效果。一般來說,拇指搖的密度為每秒四到六次來回,亦即每秒振動8~12次;食指搖更為細密,每秒可振動10~16次。基礎訓練中,一是要強調放松,主要是手腕不能僵硬;二是義甲觸弦要淺,來回運動速度要均勻一致。
左手揉弦的密度決定著音波的頻率,直接關系到音色:以腕關節為軸心,利用掌指的自然重力和反彈力揉動的音波最為細密;其頻率可達7~8Hz,具有輕柔的顫動感,因此有人稱其為“顫弦”;以肘關節為軸心,借助手臂的自然重力作上下運動和肌腱振動,產生的音波在密度上較疏松,其頻率一般為5~6Hz,稍具緊張、激烈的感覺,有人稱之為“擻音”;以腕關節為軸心,與指、肘關節有機配合揉動而產生的音波最大,頻率僅3~4Hz,具有圓潤、柔美的起伏感,也可進行種種自如的變化,有人稱之為“吟弦”。選用何種密度的揉弦方法,這要根據樂曲的風格和情緒需要而定,或顫或吟,或密或稀,富有變化。
六、 感度
眾所周知,藝術的核心是一個“情”字。文學家李漁就曾說過:“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無曲,此所謂無情之曲。”因此,在演奏箏曲時,必須講求感情投入,做到移情入景,“以情帶聲,以聲抒情”。使曲子能夠引起觀(聽)眾的情感共鳴,才能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情感度的問題,分解開來就是演奏者的身姿,兩手配合的默契程度,面部肌肉狀態,五官神態以及與觀眾的目光交流等等,它是一個綜合性的要素。少年兒童在演奏過程中合著音樂的節拍適當地擺動身體,會顯得有趣、生動。但又不能過分地搖頭擺體(特別是下身更不能動),以免嘩眾取寵,讓視覺形象蓋過聽覺效果,喧賓奪主。
作者:林玲
黑檀木——一般市場價6000以上 黑檀木屬于高級的木材,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貴木種之一...